首页 八字入门与应用 周易 正文

王相山《坤卦的智慧》從哲學角度認識坤卦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乾卦》講天道,《坤卦》講地道,這是人人知道的。但真要講起坤卦地道來,很多解易的書對此就含糊其詞了。感覺坤卦的卦爻詞有些無厘頭,甚至莫名其妙。比如,乾卦從初爻到六爻,是潛龍、見龍、躍龍、惕龍、飛龍和亢龍,始終以龍為象,有一個清晰的事物發展演變的過程,而坤卦爻詞,從初六到六爻,是履霜堅冰、直方大、含章可貞、括囊無咎、黃裳元吉、龍戰於野,一幅亂象,不知道究竟在說什麼。就因為好多易學專家一邊講陰陽,一邊又不知陰陽結合;一邊講乾坤,一邊又不知乾坤交泰。講乾而不用坤,講坤而不知乾,把陰陽、乾坤人為地隔離開了。乾卦講的是修心修德,坤卦講的是做人做事。所以,我們跟着坤卦修心修德的時候,必須要站在乾卦的立場上來談坤卦,不能純粹地以坤卦談坤卦,因為陰陽是不能獨立存在的,坤卦是不能脫離乾卦而獨立存在的。如果脫離了乾卦,那坤卦也就不存在了,說得再多也沒有任何意義。

       講乾坤結合,首先必須明白乾元、坤元的哲學內含。《易經》究竟是一元的還是二元的呢?這是我們必須要搞清楚的一個哲學問題。我們常講陰陽二爻、乾坤二卦,是因為乾坤二元。乾卦卦辭有“元”,坤卦卦辭也有“元”,於是,有人就說,乾坤是“二元”的,陰陽也是“二元”的。其實,乾元、坤元,都是“一元”的,這個元就是“太極”。《易經》繫辭雲:“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可見,易和太極是一元的,這個“元”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最本原的物質。乾坤兩元與陰陽兩儀,都是相同的,乾元就是陽儀,坤元就是陰儀。儀分陰陽兩儀,元分乾坤兩元,乾坤兩元又分少陽、老陽、少陰、老陰四象,四象又生乾、坤、坎、離、震、巽、艮、兌八卦。所以,太極、儀、元,都是一個東西,都是“太極”這個一元物質的陰陽兩個方面,其根基還是一元的。

       也許還有人又會問,“元”在哪裡?誰看見了,純粹子虛烏有,一元怎麼會是物質的?這就要懂馬克思哲學。馬克思在確立哲學基礎——物質的定義時,認為物質是分子。後來發現了原子,一些人便藉此否定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基礎。這時,列寧為物質重新下了定義,認為物質是“客觀存在”。從而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包括看得見的物,也包括看不見的物質,空氣就是最典型的看不見的物質之一。所以,元也是客觀存在,是構成物質最基本的東西。宇宙就是一元的,是由看得見的“明物質”與看不見的“暗物質”構成的。現代科學證明,人類目前能用肉眼看得見的物質僅占宇宙的百分之四,看不見的“暗物質”和“暗能量”佔了百分之九十多。所以不能以是否看見為標準去斷定是不是物質,是不是客觀存在。而望遠鏡與顯微鏡的發明,使人類的眼睛不斷向時空的廣度與深度挺進。過去肉眼看不見的,現在一步步看見了。所以,列寧關於物質的定義,實在是個偉大的創見。它進一步證明《易經》的宇宙觀是唯物的,不是唯心的。乾元,就是能量,包括看得見的明能量與看不見的暗能量;坤元,就是物質,包括看得見的明物質與看不見的暗物質。就能量而言,乾元為暗能量,坤元為明能量,如光熱,就是一對乾坤,光是能看見的,而熱是看不見的,只能感知;就物質而言,乾元是暗物質,坤元是明物質。就人而言,生命體這個小宇宙中,同樣存在神秘的“暗物質”: 非編碼RNA(核糖核酸)。乾元,就是人的主觀能動性,坤元,就是物質的客觀實在性。認識世界,認識萬物,離不開人的主觀能動性,離不開人的意識。所以,我們要認識坤卦,必須緊密結合乾卦去一同認識。

       但是,物質是一元的,而意識是二元的,不同的意識對客觀存在有不同的反作用。這是我提出的“物質一元論”和“意識二元論”。亦就是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這種反作用有時是十分巨大的。當意識正確時,它就能正確認識客觀存在的客觀規律,做出正確的選擇與行動;當意識錯誤時,就會錯誤認識客觀存在,產生截然不同的認識,採取錯誤的行為。這就是意識的二元性。

       唯物辯證法講,物質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但是,存在又是以什麼為基礎呢?是人的認識,人的感知。離開人的認識與感知,一切的客觀存在都沒有實際意義。比如五顏六色的大千世界,是客觀存在,但對一個瞎子,景色再美也是看不到的,對於瞎子,光亮是不存在的,沒有意義的,他眼中的世界就是一片黑暗。或者說,瞎子所認識的客觀存在與明眼人所認識的客觀存在是完全顛倒黑白的。只有當眼明與眼瞎者同處於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時,二者所認知的世界才是一致的,同是一片黑暗。因為這個時候,眼明者亦成了瞎子,沒有了光明,自然與眼瞎者的意識一樣了。同樣的客觀存在,為什麼同時會有“光明”與“黑暗”兩種認識呢?因為意識是二元的,有正確的一面,亦有錯誤的可能。道理很簡單,同一個太陽下,地球始終是光明與黑暗同時存在的,這邊是白天,那邊就是黑夜。同理,對於一個先天的聾子,聲音是沒有意義的。對於喪失了嗅覺的鼻子,菜肴再香,狗屎再臭,他是聞不到的,對於它,味道是沒有意義的。故,當我們把眼睛、耳朵、嘴巴、鼻子、舌頭的一切感知功能和認知意識都關閉后,我們就無法感知這個“客觀存在”。可見,世界的本原是一元的,但人的認知和意識是二元的。用二元的意識去認知一元的客觀存在,必然會出現陰與陽、乾與坤、對與錯、唯物與唯心兩種世界觀來。從這一點來說,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都是哲學的兩種基本方法。二者是相互依賴、相互依存的,唯物離不開唯心,唯心亦離不開唯物。沒有了唯心主義,唯物主義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如同沒有了壞人,你就不知道好人是個什麼樣子了。所以,客觀存在對於意識關閉者來說,是毫無意義的。因為我們的認知意識不存在了,就無法認知這個客觀存在。現代科學的水平就是我們的認知水平,科學發展到今天,我們還無法認識宇宙中的好多奧秘,就因為我們的認知水平還有限,我們的哈勃望遠鏡、顯微鏡都還處在有限的水平。這個有限,就是意識的閥門還沒有開大。

       物質一元論的“元”,佛教稱之為“真如”。真如緣起,“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心一動,眼耳鼻舌身意的閥門一打開,則色聲香味觸法等萬事萬物,便都得以顯現,得以認識,而心動外化為科技,人類就有瞭望遠鏡、顯微鏡等進一步認識宏觀宇宙與微觀世界的眼睛;心不動,關閉所有意識的閥門,那色聲香味觸法等萬事萬物是如何的,就都不清楚了,更與我沒什麼關係了。心不動,科技就不發展,宇宙中的好多奧秘就無法認識了。所以,佛教的“心生心滅論”又比哲學的解釋更高深了一層,更深地揭示了人類的本相。再說剛才那個例子,當眼明者與眼瞎者同處於黑暗時,他們眼中的世界都是一樣的,都是一片黑暗。但是,眼明者本身是見過光亮的,心中自然是有光明的概念的,眼前雖黑着,他的心中還有光明的感光底片,這就是“光明心”,他能想象得到那個五顏六色的世界,能從心中看到曾經見過的香花與美女。但對於一個先天的瞎子,他生下來就沒見過光明,他的心始終是黑暗的,他無“光明心”,就無法意識與感知五顏六色的世界與鮮花美女是個什麼樣子。二者的區別,全在於心生心滅。

       明眼者心生,心有光明,瞎眼者心滅,心無光明。但是,佛家認識到這一步並沒有完,“心生心滅論”最終要揭示是的:當人的心死了時,一切都就死了。瞎子感知世界的方法就是唯心的,意識是第一性的,他需要光明,需要心中的光明,去感知那個客觀存在,如果心中沒有了光亮,沒有了希望,那他活着就真正沒有意義了。故佛教要拯救人心,拯救的就是先天瞎子那樣的人心,就要用菩薩的光芒點亮他們的心燈,把光明心的象說給他們點,讓人人有一顆光明心,讓人的心與精神永遠地活着而不滅。有的人活着,但如死了,那是因為他的心死了,沒有一點光明心,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有的人死了,但他仍舊如活着,那是因為他有光明心,悲憫心,會永遠地照亮着後人。鼓舞着後人,關照着後人。如果我們的精神不存在了,生命不存在了,那麼我們精神的作用對象也將不存在。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你是億萬富翁,但只有你心有光明,精神和生命存在的時候,這些錢對你才有存在的價值。精神和生命不存在了,心死了,心滅了,錢對你沒有絲毫的意義。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創下了豐功偉業,但當其死後,這一切就成了煙消雲散的歷史,對他本人沒有丁點意義。歷史上有那麼多的偉人,但是當其在這個世界上消失后,所有的事物對他們而言,就都不存在了,唯一亮着的,活着的,是偉人與聖賢的光明心、精神心、悲憫心,依然光明正大,普照着後人。比如寫了乾、坤兩卦卦辭的聖人,他們死了幾千年了,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依然活着,源源不斷地滋養着中華民族百折不撓,頑強拼搏,生生不息,傲然屹立於世界的東方。因此,我們在跟乾卦、坤卦學修德時,核心就在於修心,把滅了的心燈點亮,亮着的心燈點的更亮,使人人有不死的光明心,不死的精神心,不死的悲憫心,人就會活的美好自在,世界就會和諧大同。

       明白了哲學原理,明白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只有作用於其對象才有意義的道理,就應該知道作為坤卦,它就是乾卦作用的對象。我們在談乾坤二卦的時候,就不能離開主觀意識形態和客觀內容之間的對應關係。現在有些人在講坤卦,講不明白,就因為忽略了這一點,以至於解釋不清。乾坤是一元的兩面,是同一事物的陰陽兩個方面。普通情況下,我們說,乾為天,坤為地;乾為男,坤為女;乾為君,坤為臣;乾為上,坤為下。乾要行天道,坤要行地道。乾卦講剛健之道,坤卦講柔順之道。乾卦講天道、陽剛之道;坤卦講地道,陰柔之道。分開講,是為了講的更清楚明白,但講着講着,就不知陰陽結合,乾坤結合,甚至把手心手背都分開了。因此,我們一定要明白,我們每一個人,不論男女,人人心中都有乾坤兩個世界,都要把乾坤之道緊密結合一起去把握,去修心,你才是得大智慧者,大圓滿者。

       所以,每一個人,都有乾坤兩面性。在一個單位,一個縣市,你是一把手,是乾道命令的制定者,指揮者;但對上,你又是下級,是坤卦的角色,是坤道命令的聽從者,執行者。一個副職,一個科長,面對單位領導,你是下級,是副職,處於坤卦的角色與地位;但對下,面對科員幹事,你又是領導,處於乾卦的角色與位置。你在老子面前是兒子,在兒子面前你又是老子。給大家講課時,你是老師,你聽別人講課時,你又是學生。你與領導握手,點頭哈腰,是坤卦,表現的是順從的姿態;你與下級握手,挺胸舒腰,是乾卦,表現的是剛健的姿態。所以,我們每一個的人身份,每時每刻,都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每一個人既是老子又是兒子,既是老師又是學生,既是領導者又是被領導者,既是乾卦又是坤卦。世界上不存在只乾不坤的人,也不存在只坤不乾的人。唯有男人與女人,是天定的性別之殊,但有些男人比女人還柔順,有些女人比男人還剛健,性別與精神相配,仍然是乾坤的結合體。

       所以,只有懂得了乾、坤兩卦之道,你才能真正擺正自己的位置,認清自己的角色,在乾位時行好乾道,在坤位時守好坤道。為君時,行好君子之道,剛健有為;為臣時,守好為臣之道,順承天道。一句話,在其位,謀其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發覺自己過於陽剛,就學坤道,讓自己多一點陰柔之氣;發覺自己過於陰柔,就學乾道,讓自己多一些剛健之氣。發現自己的天賦有領導才能,適合行乾道的事業,那麼,就把天道做為人生最終奮鬥的目標,當領導,當老闆,做泰斗,把事業學問做強做大;發現自己的天賦不適合當一把手,而適合坤道的事業,那麼,就把坤道做為人生最終奮鬥的目標,順天道,從王事,當好副手,如曾國藩、周恩來,這樣的人生又怎麼不是大吉大利的呢。

作者:王相山     注:《坤卦的智慧》開始連載,請有意者關注!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