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陽宅風水,其實就是八卦風水。所以,要想窮透陽宅風水之精髓,研究一下八卦理論也是很有必要的。而研究八卦,必先從“太極”說起。
什麼是太極呢?關於“太極”,自古以來有就有各種各樣的解釋。易經繫辭有:“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其中的“太極”多解釋為“天地未開、混沌未分陰陽之前的狀態”。按照這種解釋,“太極”只是一個推理想象中的永遠成為“過去時”了的概念,是誰再也見不到了的事物。其實,關於“太極”的這個解釋,無論是從字面上還是從事實上,都是說不過去的錯誤解釋。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人提出異議的易學理論。我們不妨把這幾句話從后往前推一下:既然“四象生八卦”,八卦成而四象猶在;“兩儀生四象”,四象立而兩儀不滅;為何偏偏“太極生兩儀”之後太極便萬劫不復了呢?若真如此,“一物一太極”又該從何說起呢?由此可見把太極定義為“天地未開、混沌未分陰陽之前的狀態”是不恰當的。
其實“太極”的概念最初是孔子提出來的,他認為“太”字有兩部分組合而成,一部分是“大”,一部分是“、”。“大”的含義自不必說,那個點兒就代表“小”。所以他把“太”這個副詞解釋為“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很多人認為“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是解釋“太極”這個概念的,其實不然。世界上哪裡有“既大又小”的事物呢?即使是“天地未開、混沌未分陰陽之前的狀態”也不可能是“既大又小”的事物。
因此,對“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這句話應該重新解釋。“是”,代詞“此、這”;“故”,“原因、緣故”;“易”,上“日”下“月”,借代宇宙中的萬物。所以,這句話可以解釋為:“因此,宇宙中的萬物既有極其龐大的,也有極其渺小的。這些物體(無論大小),都包含着陰和陽兩種屬性。”
這裏的“易”,就是指宇宙萬物。《詩經》既然可以是古代詩歌的經典,《易經》為什麼不可以是古人解讀宇宙萬物學說的經典呢?而“太極”也不能單指“天地未開、混沌未分陰陽之前的狀態”,它是指“其前無始,其後無終,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所有客觀存在。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太極說”其實就是“唯物論”。
“兩儀”並非“太極”所生
儀,形聲字,從人,義聲。本義:人的外表或舉動。“兩儀”一詞在文言文中是表示“星球的兩種儀容”的意思,是古人對宇宙星體模糊又抽象的認識。這“兩種儀容”並非太極所生,而是太極所代表的萬物本身所固有的。所以,兩儀指的是同一物質內部既對立又統一的兩種性質。
古人觀察到自然界中各種對立又相聯的大自然現象,如天地、日月、晝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便以哲學的思維方式,歸納出“陰陽”的概念。於是兩儀就成了陰陽的代名詞。關於“兩儀” ,綜合曆代易學家的理論,計有七說:一說為陰陽,一說為天地,一說為奇偶,一說為剛柔,一說為玄黃,一說為乾坤,一說為春秋。但通常是指陰陽。
何為陰陽呢?在道,天為陽,地為陰;實為陽,虛為陰。輕為陽,重為陰。上為陽,下為陰。清為陽,濁為陰。在天,日為陽,月為陰;明為陽,暗為陰。悟為陽,迷為陰。放下為陽,執著為陰。升為陽,降為陰。在地,晝為陽,夜為陰;早為陽,晚為陰。熱為陽,冷為陰。燥為陽,濕為陰。動為陽,靜為陰。在時,暑為陽,寒為陰;春夏為陽,秋冬為陰。快為陽,慢為陰。急為陽,緩為陰。速為陽,遲為陰。在國,君為陽,臣為陰;尊為陽,卑為陰。本為陽,末為陰。始為陽,終為陰。高為陽,低為陰。在家,父為陽,母為陰;夫為陽,婦為陰。雄為陽,雌為陰。攻為陽,守為陰。健為陽,順為陰。在事,象為陽,理為陰;雷電為陽,雨雪為陰。表為陽,里為陰。膜為陽,核為陰。皮為陽,骨為陰。在人,男為陽,女為陰;得為陽,失為陰。進為陽,退為陰。助為陽,阻為陰。熱情為陽,冷淡為陰。在數,奇為陽,偶為陰;少為陽,多為陰。一為陽,萬為陰。聚為陽,散為陰。專為陽,雜為陰。在門,開為陽,合為陰;出為陽,入為陰。通為陽,隔為陰。外為陽,內為陰。左為陽,右為陰。在心,向為陽,背為陰;前為陽,後為陰。未來為陽,過去為陰。遠為陽,近為陰。寬為陽,窄為陰。在命,生為陽,死為陰;長為陽,滅為陰。露為陽,隱為陰。起為陽,伏為陰。顯為陽,藏為陰。盛為陽,衰為陰。強為陽,弱為陰。剛為陽,柔為陰。硬為陽,軟為陰。由此可見,“陰陽說”其實就是“矛盾論”。
東南西北只是“四向”而非“四象”
象,形狀、樣子。四象在春秋易傳的天文陰陽學說中,是指四季的天然氣象(氣,氣溫;象,物象)。四象由陰陽兩儀所生。兩儀是怎樣生出四象的呢?
因為在一年裡有一段時間最熱,於是古人稱之為陽,而把最冷的一段時間稱之為陰。古人發現一年一年周而復始,在冷與熱之間是逐漸過渡的,並沒有明顯的分界線,於是便把一年平分為四部分:也就是四季,把最冷的季節叫做冬(名為老陰),最熱的季節叫做夏(老陽),另外兩個季節不冷不熱,如何區分呢?我們的祖先是很有智慧的,因為從冷向熱過度的那個季節是陰消陽長,故稱為少陽,叫做春季;而從熱向冷過度的那個季節是陽消陰長,故稱少陰,叫做秋季。四象就是這樣被兩儀“生”出來的。同時我們可以看出“四象”與東南西北“四向”是毫無關係的兩個概念,因為在南或北同一半球之內,季節是不因方位的不同而改變的。
那麼“四向”是怎麼同“四象”扯上聯繫的呢?因為古人發現:一天中的朝午暮夜四時與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季太相似了,於是便把四時也稱作四象。因為地球的緯線自成圓圈,且越往兩極越小,所以除赤道地區以外,太陽很難給人以東升西落的感覺,在北半球,太陽總是給人以從東北升起,中午在正南,而落下時卻在西北的感覺,如此推理下去:子夜時太陽豈不在被地球擋住了的正北?於是便想當然地以為南為午為老陽,以北為子為老陰,以東為晨為少陽,以西為暮為少陰。殊不知,這卻是大錯而特錯的認識。原因有二:其一,在同一天,太陽幾乎直射在同一條緯線上,在北回歸線以北的地區,太陽永遠也不會“繞”到我們的北邊去。
其二,即使太陽會東南西北地繞着我們轉,所謂的“象”也只是太陽在“某一方向”時,“我們所在地區”的“象”,而非“那個方向”的“象”。比如:我們可以說太陽在“我們”東方時,“我們所在的地區”處於晨(少陽)的狀態,並非東方為少陽,此時我們所說的“東方”正處在太陽當空照的午時(老陽)狀態。
同理,我們可以說太陽在“我們”西方時,“我們所在的地區”處於暮(少陰)的狀態,並非西方為少陰,此時我們所說的“西方”也正處在太陽當空照的午時(老陽)狀態。而東方此時已是子夜(老陰)的狀態了。綜上所述,四象是指同一地點不同時間的物象變化,與“四向”是毫無關係的。也許有人會抬出古人以中原為天地中心,“中土,東潤,西蕭,北寒,南炎”的論調。以“南炎”為陽為火,以“北寒”為陰為水固然有它的道理,但這裏的陰陽不是可以生出四象的陰陽。“南炎”與“北寒”的物象永遠不是由“東潤”和“西蕭”轉化來的。
因此,把東南西北“四向”也列為“四象”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錯誤。
先天八卦只是用來記錄“節氣”的符號
關於先天八卦的來歷,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其中一些還不乏神話色彩。其實,先天八卦只不過是古人用來記錄“節氣”的符號,是對四象的進一步劃分。所以說“四象生八卦”也是很有道理的。
我們知道,古人以熱為陽,用“-”表示;以寒為陰,用“--”表示。上述的陰陽符號即是組成八卦的基本單位,叫做“爻”。每一卦皆由三爻組成,從下至上分別叫“初爻”、“中爻”、“上爻”。其重要程度也是自下而上,犹如搞建築一樣,下面的是基礎(所以下文的“”與“”以及“”與“”所表達的冷熱程度是不同的)。因為節氣的推移主要反映在氣溫的冷熱變化上,所以用“爻”來記錄節氣確實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立春一陽始生,用“”表示;春分二陽備,一陰分之,用“”表示;立夏二陽生,用“”表示;夏至熱極,用三陽“”表示。立秋一陰始生,用“”表示;秋分二陰備,一陽分之,用“”表示;立冬二陰生,用“”表示;冬至冷極,用三陰“”表示。如此陰陽消長循環不窮,每一卦皆代表三個節氣。
至於八卦是怎樣命名的,為什麼被分列在八個方位,這正是下一篇要講述的內容。
先天八卦名稱的由來
我們已經知道“四象”的本意就是一年四季的氣象,而四季又與一天的四時極為相似。可以說四時是四季的縮影,且比四季更為形象更為直觀。於是,人們便想用四時的特點來說明四季中的八個節氣,這就形成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先天八卦。
人們用中午來代替夏至,用子夜代替冬至,用日出代替春分,用日落代替秋分,則“四象”齊矣!再用黎明代替立春,用上午代替立夏,用下午代替立秋,用入夜代替立冬,則“八卦”全矣!接下來就是該如何給八個方位起名了。
經過對先天八卦名稱的反覆推敲,我認為:我們現在看起來古里古怪的八卦名稱,其實在它們剛剛誕生的時候,只不過是用來表示“太陽所在的方位”而已。我這樣說,未免有人要責備我:為何要把神秘的八卦說得那麼不堪呢?其實,我無意貶低中華幾千年的文化,我只想實事求是地說出我的見解。
你想呀:黎明時太陽在哪兒,在干什麼?不是正在“振奮精神”,準備“起床”,開始第二天的工作嗎?於是便用“振(震)”來命名表示立春的“”。表示春分的“”卦為何要命名
為“離”呢?“離”字歷來被解釋為“麗”,不知這“麗”所指為何?若是指太陽的話,太陽何時不麗呢?為何單指早晨?其實,這“離”字並不作“美麗”解釋,它只是指“太陽離開地面”時的方位。表示立夏的“”卦名為“兌”,兌在現代漢語中只讀duì,可是在古代漢語中是“說”,即“悅”的通假字。
兌在八卦中多做“喜悅”解釋。可我認為:為什麼只有太陽在上午時人們才喜悅呢?這與“離”解釋為“麗”一樣說不過去。既然“振”可以為“震”,那麼“兌”為什麼不可以是“躍”呢?此時的太陽不正在往“天的最高處”飛躍嗎?表示夏至的“”為乾,乾為天,相當於日在中天,這不用解釋也明白。表示立秋的“”為巽,“巽”即“遜”,太陽從正位上退下來,處於次位。 表示秋分的“”為坎,相當於太陽落在山坎、溝坎之處。表示立冬的“ ”為艮,“艮”即“山”,相當於太陽隱至山後。表示冬至的“”為坤,即大地,相當於太陽沉在大地之下。
怎麼樣?我這樣說,不是沒有道理吧?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