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卦傳》又說:“乾為天,為君。
《說卦傳》又說:“乾為天,為君。”此“君”在天上,指“日君”,也就是太陽。據此,“兼山,艮”的“兼山",指太陽已進人春分點,太陽神也身兼二職,既運行在黃道上,也運行在赤道上,也即春分日的一個晝夜,黃道與赤遒相交,稱“艮為山,為徑路。”又說“為小石”者,是對應於“山”為“大石”,在此專指東宮蒼龍的龍心,大火心宿二(天蠍座a星),在太陽正從東方地平上升起的時候,大火星也正從西方地平上沉下去;也即“日出卯門”,大火星沒入“酉門",構成一條正東正西的橫線,稱“卯酉線",或“卯酉圈",此即“徑路”。在考古發現的鄆爾多斯式靑銅器群中,有不少“馬首(龍馬)”或“鳥首”(太陽鳥)的寶刀,便是當初匈奴民族使用的“徑路刀”,其文化內涵是傳承於“赤刀”。這把“赤刀”,又是本源於伏羲氏觀象畫卦時,所創造的陽爻
上舉殷墟婦好墓出土的“鸚鵡刀”,是屬於商代的遺物,如果再追源到伏羲時代去,形象也就單純一些,如安徽潛江薛家崗遺址,出土的石刀,還有石鉞,都具有同樣的文化內涵(圖二:6)。
圖二:6為出土於安徽省潛山薛家崗新石器時代墓葬中的石刀與石鉞,是屬於伏羲時代的遺物,距今已有五千餘年的歷史。這幾件隨葬品的文化內涵很淸楚,都是作為死者亡靈使用的兵器,用於開天闢地,能夠到達光明的神國,以示新的生命又開始。在石刀與石鉞的穿孔部位,都朱繪有花瓣紋,或稱花蒂紋,在此“蒂”用為“帝”,便是前引《說卦傳》說:“帝出乎霖。”又說:“帝,東方也。”是代表春分迎日祭典時從東方地平上升起的太陽。這些花瓣紋,犹如在泰山上觀日出,稱“瑞蓮捧日”。這說明薛家崗文化時代的先民們,已有觀測太陽周日、周年運動的習慣,並用於觀象授時,指導人們的生產與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進行歲時祭典活動。祭天祀地祭祖,是歲時祭典的主題;而生居死葬,把死者的亡靈送到光明的神聞去,是伏羲氏“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的主題之一。由此,石刀與石鉞上的朱繪花瓣紋圖案,是先民們以紅色象徵光明、象徵火焰。也象徵太陽,象徵天上的大火星,表示的是“太陽花”永生不死。
圖二:6所示的石刀,完整地穿有九個孔,兩側各有半個花瓣紋,以示首尾相接,循環無端,總十個花瓣紋,合於春分日一天的觀象工作,產生“十日神話”,便是《乾》卦“九三”爻辭說:“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此“若厲”,義同甲骨文中的“帝若”,或稱“帝降若”,傳承於《淮南子•地形訓》中說:“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華照下地。”注:“末,端也,若木端有十日,狀如蓮華,華猶光也,照其下也。”®在中國古文字中,華、花一字,“蓮華"便是“蓮花”,石刀上繪畫的正是十朵蓮花,代表十個太陽,傳承在甲骨文中,便是“干支表"中的“十干”所出,領頭的是“甲”,稱“東方甲乙木”傳承在前引的(淮南子》中說:“東方木也,其帝太皞。”也就是東方天帝太皞伏義氏的神號所出。
圖二:6中薛家崗文化的石鉞或石斧,先民們也用為圖畫字的形象,或在石鉞上刻劃歲神,便是後世的“歲”字所出(圖二:7)。
圖二:7所示為大汶口文化、趙寶溝文化、良渚文化的陶鉞、石斧或原始圖畫字“鉞”。圖中間的那件人面紋大石斧,原報告稱“斧形器",因出土時為嶄新的,還沒有開刃,不能作實際使用,是專用於歲時祭典的祭器。這件石斧出土時閃閃發亮,可能經過拋光,有玉質效果,直觀略呈天藍色,正中包裹着一片紫紅色斑,又通體雜以黑斑,犹如寒星點點,合於(說卦傳》說:“乾為天,為園,為君,為寒,為冰。”而靠石斧頂端的一側,刻劃人面紋一個,紋痕細淺,面部和兩眼淸晰,嘴、鼻呈三角形,這便是“為君”,可以是天上的“日君”,而更應是天上的太歲神,是掄起大石斧劈開天地門戶的“歲神”,為“卯日春門”所出。《說文解字》說:"卯,冒也,二月萬物冒地而出,象開門之形,故二月為天門。”也即“卯為春門”。與之相對應的,還有“酉為秋門”,《說文解字》又說:“酉,就也,八月黍成,可為酎酒,象古文酉之形,凡酉之屆皆從酉。古文酉從卯,卯為春門,萬物已出;酉為秋門,萬物已入。一,閉門象也。”此“一”代表“天赤道",本於春分日與秋分日两天,都是黃逍與赤進相交,運行在同一平面上,投影在紙面上,便是東西橫長的“一”。在此一橫的東端,為“卯為春門"的位置;西端為“西為秋門”的位置。包犧氏“觀象_卦”時,就用為陽爻
再看圖的下面,是一件陶鉞模型,而圖的上面,已用為原始圖閫字的“鉞”,傳承到甲骨文、金文時代,便是“歲”宇所出。先賢郭沫若著有(釋歲》專文,郭老引毛公痛的“歲”字,結語說:“則知歲之尤當為戊";又引子禾子爸中的“歲”字,結語說:“子禾子爸乃用戊為歲";又引丁卯斧上的“歲”字,結語說:“是又歲戊通用之鐵證矣。”郭老論說頗詳,並引諸甲骨文資料,幾乎月月有“歲祭”,證實“古音歲戊本同部,凡同部諸宇均可通用,則歲戊通用固無足異,然余之意更有進者,則歲與戊古本一字也。”@甲骨文、金文中有“歲”,其基幹正是作斧鋪之形(圖二:8)。圖二:8所示甲骨文、金文的“歲”字,字的主幹是“戊"或“戈”,再加上一個“步”字,是代表了歲星周期,也寓意太陽神的“步天”工作。圖的左二或右二,在斧鉞中間還加上了星點紋或穀粒紋,則又寓意了春種秋收,字也用為“劌”。《說文解字》說:“剷(劌),利傷也,從刀歲聲。”段玉裁注:“利傷者,以芒刃傷物。”即春天破土播種,秋收把穀粒收割歸倉。{說文解字》又說:“利,銛也,從刀和,然後利,從和省。易曰:利者義之和也。物,古文利。”所謂“利者義之和也”,指禾本作物獲得大豐收,字的主體是"禾”。《說文解字》又說:“禾,嘉穀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時之中,故謂之禾。禾,木也,木王而生,金王而死,從木從艱省^眾,象其穗,凡禾之屬皆從禾所謂“禾,木也.木王而生”者,便是“東方木也,其帝大皞”的神話所出。包犧氏為東方天帝的神位,也確立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