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讀《周易》從《乾》、《坤》兩卦入門
孔子著《易傳》說:“乾坤,其易之門邪!"讀《周易》一書,從《乾》、《坤》兩卦入門,是捷徑。
(易傳》又說:“乾為天,坤為地。”俗稱“天地宇宙”,這是我們生存的自然環境。在《周易》時代,人們的基本生活還是以農業生產為主,每天需要到農田裡去勞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晨太陽升起時,就準備着去農田勞動,順便也看看氣候的變化,便以確定一天的生產計劃,時間長了,就可以知道天象、氣象的變化,對於農田裡草木稻禾的生長影響。在殷墟卜辭中稱“易日”。(甲骨文編》原注說:“易日,易猶變也,猶今言變天。”而天象與氣象,每天都有變化,稱“易”;又一年中四時八節的變易。即“歲時變易”,也稱“易”。“易”是什麼?孔子在《繫辭上》中說: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
《周易》一書的主題是講中國天文學的起源,也兼及地上的草木稻禾,在歲時變易中的生長情況。而人事應天,人們的生產與生活,也要適應於自然環境的變化,這就是“易與天地准。”在(繫辭下》中又簡要歸納如下: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署來,署往則寒來,寒著相推而歲成焉。
此所謂“而歲成焉”,是指年年歲歲,歲歲年年,永無終止,這又是“舄”的深層文化內涵。在《易傳》中提到包犧氏“始作八卦”,奧定了農業生產觀象授時的基礎,發展到商周之際,文王演易為六十四卦,總結了從遠古時代到上古時代先民們對於天文地理知識的主要方面,包羅了天地宇宙間的萬物生長悄況,孔子在《易傳》中又總結說: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所謂“廣大悉備”,例同現在所說的“百科全書”,指書中的內容,已涉及文王演易時代的各有關知識內容。而又歸結為三點:“有天道瑪,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合稱“三才之道",在儒家著作中也稱“天人合一”。例同現在所說“人與自然”的關係,故易學思想也為現在人們所使用,現在提倡的保護生態環境,就可追源到周易時代。
孔子著《易傳》的時候,年事已高,《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晚而苒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孔子自感未能“彬彬”的緣由,主要就是年事已高,時間不夠用了,因易道太深,太廣,無法用文字全部表述出來,故又輔助師傳的形式,《史記•仲尼弟子》說:“商供,備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歲,孔子傳易於矍。”由此世代相傳,一直到漢代,被著錄於(漢書•藝文志》之中。這些被著錄的書籍,班固的評價只用了四個字“易道深矣!”到底有多深?漢代之後師訓失傳,已無法說淸。
前引<易傳》說:“乾坤,其易之門邪!”讀《周易》何以要從《乾》、《坤》兩卦人門?也應是師傳中的一句話。司馬遷在《太史公自敘》中說:“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於變。”這句話的師傳脈絡是淸楚的,是傳承於司馬談,司馬談又"受易於楊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