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魅力需要讀者用心去感受
中華民族有着悠久的歷史和古老而燦爛的文化。中華民族文化的活水源頭首推《周易》,它雄踞中國“五經”之首和“三玄”之冠,與基督教的《聖經》、伊斯兰教的《古蘭經》、印度的《吠陀經》一同被稱為“世界四大元典”。《周易》早己跨出國門走向世界,《周易》蘊含的哲學原理令東西方學者嘆為觀止。更令人驚奇的是,流傳幾千年破譯不盡的天書竟與現代科學技術,如电子計算機、原子裂變原理、元素周期表、宇宙星體排列等原理接軌。有人稱它為“宇宙統一方程式”、“世界第一號天書”、“中華之魂”、“大道之源”、“宇宙代數學”……
作為炎黃子孫,面對《周易》所散發出來的神奇和魅力,我們除了感到自豪以外,千萬不可等閑視之、故步自封,我們理應去繼承、發揚和創新這部“神諭之書”,挖掘和尋覓《周易》深處更多的奧秘,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古老而又燦爛的文化,探求適應時代要求和特色的易學體系,更地去服務於人類和社會。
那麼《周易》到底是由哪些東西組成的呢?因易學博大精深,學派眾多,我只能概括性地談點自己淺薄的理解,但願對讀者有所啟發。
《周易》是古之三易之一,“歸藏”和“連山”現已失傳。目前,對《周易》之書名和“周”、“易”的理解有以下幾種較為普遍的說法。《周易》之名最早見於《周禮》中,然而《周禮》的年代,學者還有爭議,就文獻而言,“周”字應該是後來加上去的。在《論語》、《莊子〉>、《左傳》里,“易”字,一說為“簡易”之義;另一說“易”由蜥蜴而得名,有“變易”之義;還有一種說法“易”字為古文寫法,上面是太陽,下面是月亮,有“日月”為之易的說法。“周”字,一說東漢鄭玄《易論》,認為是“周普”的意思,即無所不備,周而復始;一說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認為“周”是指岐陽地名,是周朝的代稱。這些較為普遍的說法,目前也存在着一些爭議。但我覺得,此書能如此長久地存在,一定是有其道理的。這些爭議從某種意義上說,其實並不是很重要,關鍵是這本書對我們有什麼樣的啟發。我覺得它既是一本包羅萬象的書,又是生命智慧的一個精神家園,也是一本講變化的書,更是一本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並有“大用”的書。
漢代人所說的《周易》,分為經、傳(對經的解釋)兩部分。《周易》成書於何時,作於何人,迄今無定論,也稱得上是一個千古之謎。《漢書•藝文志》提出“人更三聖”說,認為伏羲氏1畫八卦,周文王2演繹六十四卦,孔子韋編三絕3作傳以解經。《繫辭下》自稱庖牲氏王天下,仰觀俯家,始作八卦。《史記一•太史公自序》也說“伏羲純厚,作易八卦”。在胃者列傳》中則進一步闡明“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治天下”。
《周本紀》則記載“西伯蓋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孔子世家》卻抬出孔聖人說:“孔子晚而喜易,序象,象,說卦,文言。”《仲尼弟子列傳》則進一步佐證曰:“孔子傳易於瞿。”也有人認為,伏羲畫卦立象,天地由此而定;文王演六十四卦,天地人三才定矣;周公作爻辭,大意明矣;孔子作傳,其義張矣。
五四運動以後,史學界對傳統說法提出懷疑,認為卦辭和爻辭中有講到周文王以後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足證《易經》成書非出於一時一人之手,因此出現了周初說、春秋中期說和戰國說,所據不一。但概括來說,目前社會上有三種不同的說法較為流行》—是認為《周易》是像伏栽、周文王、周公、孔子等一些具有特異功能(這裏的特異功能可以勉強地理解為能充分調動潛意識,並且具有大智慧、大感悟的功夫)的人所創造的成果。二是認為《周易》、八卦、太極及河圖、洛書是外星人拜訪地球時,留給中國人祖先的一份寶貴禮物,是外星人所傳播的。三是認為《周易》是史前文明的產物。近代許多西方學者認為,像《周易》這樣一本歷經幾千年代代相傳,解譯本達3000多種仍破譯不盡,直到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仍能光芒四射的“神諭之書”,並非是我們這一代人類的產物,這應當是“第一代人類文明”1時代留下來的一整套“圖譜”,只不過中國人有幸得到它,再由中國人加以闡述罷了。對以上三種觀點,我覺得沒有必要過於去論述是非曲直。古人云:“不求知所不知者,智也。”其實,世界上有很多東西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我們也許永遠都是無法知悉的。因為人的認知能力本身也是有局限性的,有些事情只要能讓我們從中感悟到些什麼,能對社會和人類帶來有用之處,這才是最為重要的。
但從以上三種說法中我們也可以推測,《周易》一書並非出於平常人之手,肯定是出於高悟性和高智慧者之手。如像伏羲、周文王、周公、孔子等人是具有某種天賦的,或者是有超前思維,或者是有特異功能的人,智慧肯定比常人高,這一點僅從他們在歷史上的地位來看我們就毋庸置疑春秋戰國時期是人類文明軸心時代之一),我們今天的人對於我們的先賢只有敬畏的義務,沒有反對和鄙薄的權利。因為我們的先賢已經把所有的真理都提出來了,但是不是解決了,還需要很多代人的努力。關於史前文明存不存在的問題,根據《周易》“生生不息之謂易”、“陰陽互變”、“物極必反”之原理及根據考古學家、人類學家和地質學家的考證,人類34億6000多萬年的空白時間是有可能存在史前文明的、我們有理由相信人類文明周期更替是存在的。前一代文明人類殘存下他們的文明記錄“符號”、“圖譜”,我們的古人再翻譯、註解、完善這一記錄也是有可能的。至於有無外星人,目前,可謂是傳言甚多,無法確切考證。但從《周易》多層次、多時空的思維模式看,人類進步到現在也不能達到如此的高思維空間,更何況智力剛開化的遠古人,因此,我們也不能排除外星人的可能。據報道,在美國、埃及等地,均發現時間至少7000年以上的古文物有類似中國太極圖的圖形(其報道可見上海《文彙報》1990年10月的文章)。這報道如果屬實,經考古學家判斷的時間又確實準確,這便值得我們去深思。
《周易》由陽爻“一”和陰爻兩種爻象組成,按每卦六畫排列組合而成,共六十四種卦象(圖1-1)。卦中六畫的排列從下到上,用初、二、三、四、五、上表示位序,陽爻稱九,陰爻稱六,爻象共三百八十四。解說卦象的辭句稱為卦辭,繫於卦象之下:解說爻象的辭句稱為爻辭。卦辭共六十四條,爻辭三百八十四條,加乾卦“用九”,坤卦“用六”,總稱為爻辭,共三百八十六條。
六十四個卦象的排列順序,現傳有兩種版本:一是通行的《周易》本,分上下經,上經始於乾卦,次為坤卦,下經終與未濟卦;二是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本,首卦為乾,次卦為否,終於益卦。卦辭和爻辭的內容大致有三類;一是講自然現象的變化,用來比擬人事:二是講人事的得失:三是判斷吉凶的辭句。據研究,卦辭、爻辭主要是反映了奴隸制的社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