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易經》對生活於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人,雖然聽起來不陌生,但是不明就裡者居多。除了少數易學研究者和應用者之外,大多數人對於《易經》還是缺乏認識的,略有所聞者基本是道聽途說、得自傳聞。
有些人滿懷崇敬的態度,認為《易經》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影響了中國人幾千年的社會運行和生活方式。有些人覺得《易經》很玄乎很神秘,一聽到《易經》就聯想到走江湖擺攤兒算卦的,似乎能夠窺見人的興衰榮辱,決定人的悲歡離合。有些人對《易經》抱有強烈的興趣,但是由於語言文字的古奧難懂,缺乏師承傳授,視為畏途,望而卻步,只能遠觀而難以接近。有些人直接把《易經》等同於封建迷信、妖言惑眾、裝神弄鬼,將其與現代科學完全對立起來。有些人則膜拜崇信,,把《易經》與八字算命、風水墓宅、流年運程、黃道擇吉等混為一談,不加區別而趨之若鶩。還有些人試圖以現代科學的方法和手段來解析《易經》,並建立計算機軟件模型,陚予《易經》新的功能和含義。當然,還有一些嚴肅的學者,繼承《易經》的學問,探索幽微,並努力傳承之發揚之。
世人對待《易經》的各種態度不勝枚舉。這其中最多的還是對《易經》的誤解或曲解。之所以出現這些現象,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過去一百多年國學傳承的斷檔。《易經》這門在中國古代社會原本非常普及、學人必修的學問,到了近現代幾乎失傳,或者轉入地下江湖而發生變異,蒙上了層層迷霧,以至於世人對它產生了種種誤解。繼往聖之絕學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成為冷門甚至旁門。
《易經》是中國古人類觀察解釋自然界的一種學問體系,與現代科學的可計量、可實驗、可重複的特徵相比,似乎存在巨大的區別,似乎“很不科學”。但其蘊含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對自然規律的解釋與應用,都是樸素的、本原的、深刻的、普適的。這與科學領域積累下來的核心成果是相通的,與科學所要探尋和解答的命題是一致的。只是兩者在方法論上屬於不同的體系和模式。不能用“是否科學”來評價《易經》,因為兩者是兩套體系,不能用同樣的語言範式來描述和評論。當然,筆者無意把《易經》和科學割裂開來,更不是要將二者對立並舉,只是就其主要特徵界析異同。《易經》這門學問能夠穿越幾千年一直擁有巨大的實用性和吸引力,且沒有明顯指征表明《易經》學問中的哪些內容被時代淘汰了。因此,《易經》的價值不言自明。
所以,現在很有必要重新研究《易經》並正確地應用《易經》。可喜的是,近二十多年來《易經》研習出現了一個新的盛況,這必將有助於更好地傳承《易經》和發展《易經》。
我們在研究《易經》的時候,應該有一個基本的客觀的立場,那就是並非古人全正確,並非聖人之言字句珠璣,也並非越古遠的資料越正確或者越接近真相。否則,現代人還會重複犯過去兩千年研易歷程中曾經犯過的錯誤。切勿過度崇古、信古和泥古。因為《易經》的發展歷程太久遠了,幾百年在這個歷程中不過是一瞬間。正所謂古人前面還有很多更古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