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奧秘: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窮極天地萬物之理,盡最擴充發展萬物、生靈的本性,那便可以到達掌握天命的理想境界。“命”是上天的命令。上天的命令,即是任何事物都不能抗拒的,引申就是天地的規律,因此天命就是天的規律或自然規律。當你能夠窮盡天下之理,發展自己的本性,那你就能進一步,到達一個更高的層次,那時你的想法和做法自然而然地符合天地自然的規律。天地規律就是你,你就是天地規律,因為你所想、所做的,自然而然地展現了這一規律。“窮理盡性以至於命”,變成了懦家人生理想的實踐原則。原本的意義只是說《易經》的卦窮盡了天下之理與萬物的本性,因此與天地自然的規律吻合為一。這兩句話是顛倒來說的,上一句是從天的規律,變成人的道德,再變成人合理的行為標準;下面一句則是從相反次序來說,從最低的人,逐步學習,先了解道理,擴展自己的本性,到最後回歸到天地。兩句話中上一句指由上而下,下一句則由下而上回歸到宇宙的天道,也就是孔子所說“下學而上達”的發揮。
後來的懦家學者將這句話勉強地引申,不當它是對《易經》的讚揚,而變成講個人修養時,就發展為通過“格物致知”而“窮理”,藉此理將自己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盡量擴充至完美,那你就能夠“天人合一”,你的做法自然而然地符合天的做法。到了這時候,你根本不用去想應該如何做,隨手做去便合乎天的最高規律。這不僅僅對懦家後學來說,變成了人生實踐的最高理想,甚至道家和道教,同樣以它為道家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道家修鍊最重要的金丹大道,一樣要經過“窮理盡性”,一直到恢復天命。這個天命就等於與天為一,是長生不死、精神不死的準則。它和懦家的說法有所不同,但意思相差無幾。明白了這句話,我們就明白第四章其實就是闡說這道理。
第四章的第一節,作者說出了古代人類最難了解的三樣事物:一是天文地理背後的規律,一是人的生死問題,一是鬼神究
競是什麼。結果他就認為,這些最複雜的問題,將它們提升簡化,其實就是陰和陽的變化。我們已經說過,因為陰陽的顯晦,就是天文地理幽明的原因。因為陰陽的循環往複,說明了生髮展到最後是死,死之後是再生。生和死只不過是陰和陽的循環。因此,生固然開心,死亦不需要憂慮,死可能是另一個生命的開始。至於鬼神,和人類萬物並沒有不同,亦不過是陰陽兩氣的聚合和分散而已。掌握了陰陽之理,去看宇宙萬事萬物,就可以根據這一道理,了解萬物最關鍵、最根本的性質。於是通過這三個古人最難明白的事例,用了《易經》的陰陽之理,就能夠了解它們是什麼。其他沒那麼複雜的萬亊萬物之理,自然也可以通過陰陽之理來說明。所以掌握了《周易》陰陽之理,就能以簡馭繁,明白一切事理了。因此,第一節是說利用《易經》以窮理的方法。
第二節則說出了因為掌握了易理、掌握了陰陽的重要原則,聖人的想法、做法就與天地類似,所以他的作為就不違背天地。然而真正要達到盡性就不是這麼簡單,最關鍵的兩件事,即“知(智)”和“仁”,都要達到極致。實踐仁德而無智慧、知識的指導,只不過是普通人所能夠達到的小仁。你的智慧愈高,你所實現的仁德才愈卨、愈偉大。同樣,有智無仁也不行,因為智亦足以濟姦邪。所以智、仁兩者要互相配合。怎樣互相配合?最簡單就是“旁行”,因為旁行是仁智的應用,它不僅僅懂得守常經,甚至對任何事件的特殊變化,都有足夠的知識,能採用最合理的方法去處理。但知識太高的人往往流於理智,變成自私自利,這是人性中很容易產生的毛病。因此,要“不流”,即守着仁德來作根據。智需要仁來制裁、制衡,達到中道。達到這一境界,然後個人通過知天、順天而“樂天”,由於“知命”,只做合乎道德、上天容許的好事,而不會因為自己個人的私利,去做一些為害別人、社會、不合理的事。
這裏還說出了盡性既要“樂天”,守天道,•又要“安土”,守地道。天道即是乾道,地道即是坤道。要掌握乾坤的德性之道,發展到極致,那你便能夠達到“盡性”的理想目標。能夠“盡性”,就能夠達到“天人合一”。當你達到“天人合一”,你就是自然規律。當你就是自然規律的時候,你就能做到“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注意,宇宙的規律雖然永恆a合現,但陰陽的運行往往會逸出常規,超過了合理的限度。掌握了自然規律的聖人,當宇宙逸出常規,他就有貪任利用更高的自然之理去疏導宇宙,令它不要超過常規,而回到中和。乂或者是宇宙產生萬物時,可能有疏忽,不是對萬物都能照顧周到,身為吊人,就要根據自然的真理,體會到在萬物的發展過程中,有什麼是由於天地的疏忽,或者環境乃至人為等原因的影響,而未能發展到合現的標準,於是協助天地達到合理的標準。這是已經神化於自然規律的人才可做到,和泰卦的《大象傳》要求的“財(裁)成輔相”有關。“財(裁)成”就是減少,“輔相”就是增加。
“財(裁)成”就是第一句話中“範圍”的意思;“輔相”就是下一句話中“曲成”的意思,於是通過人為的力量,令宇宙的運行更加順暢合理。注意,只是配合天地,天地多了,減少一些;天地不足,則增加一些。一切是以天地為主,我們只是協助它,是一種參贊作用。西方則不然,它要了解A然、征服自然,於是變成了我是主宰,自然是附庸,最後做出來的就是一種根據自己的需要、利用未曾完備的自然知識來對待自然的做法。因此,西方開始時認為是好的事,往往在幾十年後發現是壞的。所以一個是积極地對待自然,一個是消極地對待自然。西方以“积極態度”對待自然,但因為今天的知識尚不夠完善,所以為地球帶來無窮的災害。而《易經》是以“消極態度”對待,認為我是賓,天地是主,我只不過是幫助它而已,對自然採用協調的方式,令它達到中和的境界。至少到目前為止,如果說到對待別人、萬物和地球,易學這種思想比西方今天的觀念合理得多。難怪今天西方因環境污染問題而苦惱,很多人讀到這裏,就特別欣賞,於是《易經》成為西方的熱門學問。這是其中的一個原因,當然還有其他原因。
至於下面兩句“通乎晝夜之道而知,神無方而易無體”的意思,在這章之後,下面的第五章還有發揮。請注意,第四和第五章的內容是互相呼應和補充的,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講述相同的道理。了解了第五章,回頭再看第四章,更容易明白。第四章至此講解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