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入门与应用 周易 正文

《易經》與現代科技的關係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易經》與現代科技的關係

  有人認為在《周易》裏面,有計算邏輯方面的元會運世,古人在沒有現代的計算機的時候,己經把天文数字用它的元會運世計算出來了。古人元會運世和現在天河一號計算機的吻合,是不是一種必然?

  應該從數學開始講這個問題。有人說萊布尼茨M發明微積分的時候,用的是二進位的方法,而二進位的方法正是中國《易經》用的二進位的方法,而且萊布尼茨看過中國的太極圖。這個問題萊布尼茨曾經在給朋友的一封信里提到,他說我的確看過中國的太極圖,可是我的微積分用二進位的辦法不是從太極圖來的,它們沒有直接的關係。他說,“各個民族計算數目以幾進位是不一樣的,我僅僅是因為計算的方便,而用二進位的方法。人類大體上用五進位,和人類有五個指頭是有關係的。所以二進位這種方法,或者黃宗羲分析的《易學象數論》和今天的本質意義上的數學,不是一回事”。我曾經問過陳省身先生:“你數學這麼好,和我們中國的傳統有什麼關係沒有?”陳省身先生講:“這個大體上是沒有關係的,因為中國從遙遠的古代到今天,沒有本質上的數學。數學一定是一個邏輯的過程,假設、求證、得到結論。中國漢代就有《九章算術》《周髀算經》,可那是一種算數術。算數術就是漢朝以前的人們在算問題的時候留下來的一些題目,可是它不是邏輯思維的產物。”楊振寧先生曾說過,中國現代科學之所以沒有啟蒙,很大程度上是受《易經》這種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當時這個說法的確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爭論。楊振寧作為一個科學家,他的思維方法是邏輯的、演繹的,而他認為西方的科學正是遵循着邏輯的、演繹的方法而推進的。而且,他還談到研宄者和客觀對象是二分的,研宄的事物就是研宄的事物,研宄主體就是研宄主體。而中國是一種圓融的歸納法,就是感悟式的,是把主體和客體融在一起談的,這不利於科學的創造和發明,因此中國的邏輯學沒有能夠得到很好的發展。你們要知道,科學的發展,最後一定要依靠數學,數學的靈魂就是邏輯學,因此沒有數學,怎麼談得上物理學;沒有物理學,怎麼談得上科技的發明?當時楊振寧先生是站在一個科學家的立場,分析這兩種思維方法對科技的發展所產生的影響。

  我想在某些方面來講,很多人還沒有像楊振寧理解得這麼深入。當時我比較同意他的看法。同意他的看法,絲毫沒有貶損中國的《易經》在方法論上的貢獻。

  因為西方的學問都是一步步地推演,而這個推演,是一個直線向前的過程。也許你最初的命題是宇宙的一個小點,這個小點研宄到最後,它會揭示出一個天機、一個宇宙的秘密。譬如愛因斯坦發現,能量等於質量乘光速的平方,他當時完全是因感興趣而研宄,沒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這個學問就成了有用的理論。如果我們能夠發現一個東西,它的質量本來就這麼大,原子彈的實體最核心的部分就這麼大,可是以無限快的速度爆炸的時候,那個能量就是原子彈,這個理論從哪來的呢?從相對論。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曼哈頓計劃”,是愛因斯坦向羅斯福提出來的,可是這也是天機的一小部分。人類發現的天機越來越多,也許現在發現的只是天機的萬分之一。可是,當人類的智慧不能駕馭天機的時候,工具理性發展以後,人類成為工具的奴僕,那危險的境界就離我們不遠了。

  所以,中國人從整體思維上來講,不贊成那種邏輯的思維,連莊子這樣思想開放的人,都不能接受。在莊子的書中寫道,“有機心就會有機事,有機事就會有機心”,這個機心就會使人類不再純樸,變得墮落。這和二十世紀一些批判理性的西方大學者不謀而合,他們把人類的災難歸為理性的過錯,其實它有一定的歷史事實做依據。因為人類所有的最大的發明,都是因為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發明了電報,第二次世界大戰坦克上了戰場,第二次世界大戰要結束的時候,原子彈出來了。未來戰爭到底怎麼樣,絕對比這些武器高明一百倍。所以人們開始譴責理性,其實我想,如果西方理性思維能和東方那種取中和之道的哲學相結合,譬如講《易經》,最不贊成事情做得過分,要什麼事情都到一个中和之境,都到一個適可而止,那麼就不會有現在世界上這麼多的爭端。如果大家都有中國的這種中和之道,也許世界會安定得多,我們把理性的成果,用到世界安定的生活中去,在處理世界關係上,取一個和而不同的方向,那麼我想世界就安靜了。

  我們把《易經》的原理運用在觀察人和人的關係、國與國的關係中,同時也講到了我們心靈的問題,學《易經》實際上說到底是在解決我們心靈的問題,儒道佛都在解決我們心靈的問題。在說到心靈的問題時,我特別想重複一句:“良知的泯滅,在於功利的判斷佔了上風。”所以,當我們在用心靈的方式解決心靈的問題的時候,我特別希望大家能夠記住這句話,能夠多一些良知,多一些對社會的關愛,這樣的話才能學以致用。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