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入门与应用 周易 正文

《易經》的實質是宇宙與人類起源的本體問題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易經》的實質是宇宙與人類起源的本體問題

  古往今來,人們對《易經》的爭議非常大。有的人認為它是一部占筮書,但有的人認為它是一部哲學書,我們可以說,它是帶有占筮色彩的哲學書,也是一部帶有哲學色彩的占筮書。它在古代是占筮之用的一本書。窮則變,變則通,由壞而轉化為惡,由惡轉化到好,這種觀念實際上在古代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它的哲理,就為中華千古的學問所吸納,推動了中國文化的前進,所以它成為“眾經之首”。爻辭和卦辭之間,到底有着什麼樣的關係?卦辭是比較簡練的,爻辭有的是矛盾的,正是說明它的變,爻辭一般叫“爻變”,它如果是完全相同的話,就不叫“爻變”,相類似是可能的,可是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如果是相類似,它可能說的是這個問題的層次有深淺之別,或者剖析這個問題有側重面之別,可是爻辭一定是說明,事物在變化。

  《易經》希望人們做事都要適可而止,過猶不及,其實這樣的思維,在老子和孔子的思想里都有。儒家的“謙受益,滿招損”,孔子提倡的“溫良恭儉讓”,都是受到《易經》的影響以後產生的思想。因此,謙虛、中和這樣的思維,在《易經》里是特彆強調的。老子提出:“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這種精神,與《易經》裏面“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道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這兩句話略相似,就是一切的事物總有些缺失,你不可能做到像太極圖那樣完滿。如果你大盈若沖,非常充滿了,還感到是一種虛的感覺,那麼你就會有繼續前進的可能。非常雄辯的人,像口吃一樣,口吃不違背你嘴裏言論的雄辯,而很多巧言令色的人,也許在那像西塞羅似的誇誇其談,可是一無是處;大巧也要若拙,一個人的智慧是有靈巧在裏面,可是你光有靈巧那不行,一定要有一些拙的味在裡邊。孔子曾經講過,我到五十歲開始讀《易經》,亦可以無大過。為什麼五十而學《易》?正因為有一個生活閱歷的問題,孔夫子覺得五十歲再讀《易經》的話,感受一定不一樣,所以《易經》不太適宜在小學課本或者中學課本里出現。在《易經》里,經常會出現這個神物或者神,它講的神物不是講有一個神仙,而是講的造化鍾神秀,造化的一切事物是那麼樣的神奇、靈秀,在古代先民看來是妙不可言的。他這個神和神物,一定是講的事物的奇妙,而不是講的神。《易經》是反映了宇宙本體,它非要到了有感,才能使它動,你無感怎麼能動?不感而動者是盲動,有感而動者是有為而發。

  宇宙也是這個道理。宇宙本體比起人的壽命來講,人的壽命非常之短暫,宇宙是以一百億年、一千億年來計算的,離是以一百億光年的長度來計算的,人類實在是非常之渺小。我們今天能在這個課堂里,講人類的渺小,絕對不是范曾在這兒散布自卑感,的確是如此。宇宙的變化是以萬年、十萬年稍許有點兒變動,而我們人能活一百歲是很難的,就是活到一百歲的人,也要有五十年要花在睡覺上。另五十年裡,又要除掉懵懵懂懂的童年和昏昏聵聵的晚年,又去掉十年。剩下的二十五年,還有喜怒哀樂、顛沛流離。人活一百歲,真正快樂的時間不多,怎樣能使真正快樂的時間增多呢?心靈的問題。

  如果你能夠說服自己,那麼你就隨時在一種安逸和快樂之中,心靈在一種平靜之境,這乃是佛家要求我們的,能夠“以逆境為園林,以群魔為法侶”。在生活里有反對你的人、有搗蛋的人,要認識到他是你求法的朋友,沒有他,你還沒有這麼高明,這樣你本來認為不快樂的時間,又成了快樂了。我們就是要能夠通過我們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的精神,使自己處在一個居卑處微、謙和從容之境,這種境界會使你的人生充實而愉快,即使在困境的時候,也還能活下去。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上,沒有什麼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什麼使我們一定要終身愁眉苦臉的。大家都知道王蒙,是一個作家,他跟我講過,一個人要是一天到晚想不高興的事情,每一天他都有足夠的理由自殺三次。所以,到底自己愉快不愉快,最後還是心靈的問題,需要用心靈來解決。譬如講今天,大家在這聽我講《易經》,就是個快樂的時刻,為什麼?它寂然不動,我才引發出來這段話。實際上因為它的變化,我們是看不到的。

  康德在他的《純粹理性批判》裏面提到,本體什麼事情也沒發生,就是和《易經》中講的類似。“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只有“感”了以後它才能生髮,才能夠蔓延,才能變化,才能有個五彩紛呈的世界。如果沒有“感”的話,你不會寫出文章、不會做出報告,也不會畫出畫。在《易經》里也談到個至神,這個至神也不是一個高大的神仙,而是天地之間至為神妙的一個存在。因為在古人看來,天地實在是一個至神,極為神妙,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在天地以前就有個東西存在着,它是混混沌沌的。那麼古人也只能想到這點,它不可以像霍金,講宇宙怎麼有一個奇點。我可以斷言,人類無法解釋宇宙的生成,也無法解釋生命的原始,最偉大的進化論者達爾文就講,如果人的眼睛也是靠進化而來的話,那簡直不可思議。連一個進化論者對生命的奇妙都這樣講,我想他也感到這樣的問題太奇怪了。我們照個相都要拿着鏡頭講,注意不要動,一二三,換焦距了,鏡頭要動一動,然後鏡頭伸前伸后的。再照一張,我們眼睛隨時看,這個焦距無窮極地變化,這個眼睛要進化來的話,簡直不可思議。這是達爾文講的,不是范曾講的。

  我想我們無法了解很多未知的領域,就像牛頓講過,我們人類的知識像個圓,己知的部分是圓裏面的東西,未知的部分是圓以外的東西。己知的部分越大,未知的部分越多,將來人類再進化,再了不起,未知的東西會越來越多。現在我們在為能源煩惱,就像幾百年前我們點蠟燭的時候,絕不會想到我們今天在這個講堂里這麼亮,這要點幾萬隻蠟燭才可能!那麼我們未來是不是可能?在宇宙里又有一條規律,被人們發現了。規律不是想發現就發現的,發現青霉素的弗萊明,他要不是看到一個碟子裏面的東西中間一部分沒有腐爛,青霉素也發現不了。這個對於有心者、有一定文化的人,這種機遇才是有用的。同樣,任何的科技的發明,也不是你預想就可以到的,我倒是有一個幻想,將來也許人們發現宇宙的一個規律,這個規律會讓人類投資的資本極小,而從宇宙里攝取一個能量極大的東西,這個東西也許不需要很大的工廠,也許可以供應全世界的電器,這也未可知。反正我不是科學家,說了不算數。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