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入门与应用 周易 正文

現代人對漢《易》的認識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現代人對漢《易》的認識

  現代人對漢《易》的認識主要得益於清朝學者的考據與輯錄。清朝的學者雖然在創新方面被官方約束限制,但是在考據治學方面的確貢獻突出,使得中國古代大量典籍恢復了原貌。

  據《漢書•儒林傳》記載自魯商翟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酐臂子弓。子弓授燕周醜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裝。及秦禁學,《易》為卜筮之書,獨不禁,故傳授者不絕。漢興,田何以齊田徙杜陵,號杜田生,授東武王同子中,洛陽周王孫、丁寬、齊服生,皆著《易傳》數篇。同授淄川楊何,字叔元,元光中征為太中大夫。齊即墨成,至陽城相。廣川孟但,為太子門大夫。魯周霸、莒衡胡、臨淄主父偃,皆以《易》至大官。要言《易》者本之田何。”

  “丁寬字子襄,梁人也。初,梁項生從田何受《易》,時寬為項生從者,讀《易》精敏,材過項生,遂事何。學成,何謝寬。寬東歸,何謂門人曰‘《易》以東矣’。寬至洛陽,復從周王孫受古義,號《周氏傳》。景帝時,寬為梁孝王將軍距吳、楚,號丁將軍,做《易說》三萬言,訓故舉大誼而已,今《小章句》是也。寬授同郡碭田王孫。王孫授施饑、孟喜、梁丘賀。繇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學。”

  “(孟)喜好自稱譽,得《易》家候陰陽災變書,詐言師田生且死時枕喜膝,獨傳喜,諸儒以此耀之。”

  “梁丘賀字長翁,琅邪諸人也……從太中大夫京房受《易》。房者,淄川楊何弟子也。房出為齊郡太守,賀更事田王孫。”

  “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壽。延壽雲嘗從盂喜問《易》。會喜死,房以為延壽《易》即孟氏學,翟牧、白生不肯,皆曰非也。至成帝時,劉向校書,考《易》說,以為諸《易》家說皆祖田何、楊叔元、丁將軍,大誼略同,唯京氏為異,黨焦延壽獨得隱士之說,托之孟氏,不相與同……繇是《易》有京氏之學。”

  “(施讎)謙讓,常稱學廢,不教授。及梁丘賀為少府,事多,乃遺子臨分將門人張禹等從讎問。讎自匿不肯見,賀固請,不得已乃授臨等。”

  “(梁丘賀)傳子臨,亦人說,為黃門郎……臨學精孰,專行京房法。”“費直字長翁,東萊人也。治《易》為郎,至單父令。長於卦筮,亡章句,徒以《彖》、《象》、《繫辭》十篇文言解說上下經。”

  “高相,沛人也。治《易》與費公同時,其學亦亡章句,專說陰陽災異,自言出於丁將軍……高、費皆未嘗立於學官。”

  據《隋書•經籍志》記載(費直)其本皆古字,號曰古文《易》”。從以上信息資料我們可以大致得出如下判斷或推斷:

  一是孔子的確把易學作為重要學問傳授給了一些門人弟子,而且代代相傳。但奇怪的是,這些先秦的孔門後人之中沒有我們熟知的儒家大師。即使這位嫡傳的商翟也未列“四科十哲”。或許在孔子的時代,易學的地位尚沒有那麼高,作用是援《易》人儒,易學作為一門單獨學科傳承了下來,並沒有在孔門弟子中大面積普及。我們所熟知的少數儒家大師其主要精力並不在於治易方面。孔門弟子分習六藝和經典,專門研習易學的人未必是儒學著名的人,其中,比較知名的人物是子夏,他以擅長文學見稱,而《子夏易》在漢以後才面世。

  二是穿越秦火,田何成了傳易的關鍵人物,而且似乎成了唯一的易學傳人。這個說法恐怕不確。既然“《易》為卜筮之事,傳者不絕”,那麼研習《易》的人就不可能只有田何一人。

  三是田何以下的易學譜系中的傳人繁盛,而且分成了不同的流派。說明田何在傳授的時候有所側重,雖不能說是因材施教,但教授諸人的易法或有區別。

  四是漢初研易諸家之間也在彼此學習,且有的以師相稱,儘管輩分有些錯亂。這說明他們掌握的《易》有所不同。貌似本自一家,實則差異很大。他們主動地取長補短,博採眾家。這表明在西漢初期易學並非只有儒家易一個流派,一定還存在其他流派,只是曲折隱晦難以彰明身份。即使有人宣稱自己另有所本,也不為儒家肖道者所認可。

  五是在春秋時期《周易》之名已經普遍使用,為何在《漢書》中卻言《易》而不言《周易》?難道此時的易學還有《周易》體系之外的內容?或許“三易”的蛛絲馬跡仍然存在。

  綜上,在西漢前期,《易經》或多或少地保留了《周易》乃至“三易"的基本面貌,存在一定程度的多樣化。漢以後,《周易》大行於世,其他流派逐漸衰落。漢《易》之後《周易》的發展進入了一個缺乏創新的時代,連“援《易》人XXX”的情況也沒有了,更多的是“以XXX釋《易》”,有的以讖緯註釋,有的以玄學註釋,有的以煉丹學註釋,有的以養生學註釋,更多的是以被多次改造后的儒學註釋《易》的內在活力逐步降低了。

  漢魏之後,《周易》之學分成了易理派和象數派兩大流派,互相攻訐,紛爭不斷,綿延長達一千多年。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