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研究以全景觀來研易
以全景觀來研易。《易經》是中華古老文化的寶貴財富之一,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中華文化有其形成和發展的自然原因、地理區域原因、人文結構原因,等等。中華文化博大而豐滿,具有顯明的特徵和內涵。中華文化的形成具有多點多源、交流會通的特點,這也是其博大融通的基本動力。本書努力把《易經》放到中華文化的全景中觀察和探討,尋找《易經》源頭,探求其作用,梳理其機理。
去神聖化的立場。對於任何人類發展歷程中的重要學問,後人都習慣於把其標誌性的成果歸入某一個人或少數幾個人名下,並頂禮膜拜,將其聖人化乃至神人化。我們沒有辦法改變人類的這種心理習慣,但是我們在研究學問時應保持清醒的內在立場。把套在學問和學問家身上的神聖光環剝離開去,盡貴少受干擾。《易經》發展經歷了幾千年,絕不可能是“三聖”(伏羲、周文王、孔子)創造了全部內容,即使《周易》也不是周文王一人建構起來的。《易經》一定是經歷了若干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有水平很高的學問大家或學問團隊,在繼承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對《易經》進行新的創造和發展。這是一切學問形成的基本規律。這會為我們更加中觀乃至微觀地研究《易經》提供一些依據,或者留有合理猜想的空間。
考據論證的方法。《易經》文字系統古老久遠,符號、字形、字義、易理都不同程度地發生了變化,需要考證解釋。有些內容在傳承流變過程中,還有不同程度的誤讀、誤傳、訛傳、遺漏、錯亂,也需要謹慎識另IJ。所謂“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絕不迷信”,還是必要的治學態度與方法。古文獻典籍、歷來研易諸家的見解、近現代考古新資料的互證,這些都是很好的幫助。很多“年輕的”古人是沒有機會見到現在的考古資料的,也缺乏一些現代的科學旁證工具,所以現代人研易具有一些優勢。
六是廣泛聯繫的方法。《易經》作為一個開放式兼容性的博大學問體系,不可能是孤立的。在其同時代中不可能是孤立的,一定會與其他的學問和重要的國家事件或活動發生橫向的關係;在其前後時代中也不可能是孤立的,一定會與易學中的眾多分支領域發生千絲萬縷的縱向關係。我們考察其他學問可以對研易提供幫助,例如,《詩經》、《尚書》、《周禮》中會有一些直接的信息和線索,或者反證的信息和線索。其他學問與《易經》的關聯,有助於我們證明或證偽一些問題。甚至從對曆法體系、五行體系、干支體系、占卜體系、星象體系、圖畫藝術體系以及被貶稱為“末流”的命理體系、堪輿體系、相術體系、煉丹體系、博娛體系的探討中,也會尋找到一些信息碎片,有助於我們還原一些問題,有助於探幽索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