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熱與傳統思想文化
近年來出現《周易》熱,關於《周易》的書很暢銷,各行各業的人都對《周易》感興趣。人們甚感驚奇,不知這是為什麼。其實《周易》熱這種文化現象不自今日始,秦漢以來《周易》從來就未曾受過冷落。秦始皇焚書,《周易》因卜筮得免。漢代古文經學家把《周易》列於儒家六經的首位。許多朝代立有易學博士,專司《周易》的研究與整理。兩千多年來寫出的有關《周易》研究的著作不下三千種。清代不到三百年,刊行的《易》書超過三百部,學術最興盛的乾嘉年間每年都有兩三部《易》書問世。《周易》不過是一部書,而且是只有二萬四千多字的小書,竟如此經久不衰地受到人們的熱心關注,其熱的程度,任何-一部別的書都不能與之相比,个中的奧妙我以為大抵有三。
第一,歷代朝廷對《周易》表現出的熱心無疑是出於鞏固統治的H的。《周易》原是以卜筮面貌出現的哲學著作,用卜筮這屬於宗教迷信的東西教化百姓,比暴力威殺管用得多。
第二,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周易》的吸引力在於它的表達方法特殊,它用象表達思想,跟其他書都不一樣。古書中如《尚書》、《儀禮》、《詩經》、《春秋》都極難讀懂,《周易》比這些書更難懂。這一情況古人早注意到了,漢代學者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說《易》無達占,《詩》無達詁,《春秋》無達辭。”意思是說,這些書,你認識了它的字詞,距離真正了解它的含義還遠着呢。宋代大易學家程頤說凡看書,各有門庭。《詩》、《易》、《春秋》不可逐句看。《尚書》、《論語》可以逐句看。”(《程氏外語》卷六)為什麼不可逐句看,因為你雖看僙了它的句子,意思是什麼,不懂的還是不慷。
董仲舒和程頤把《詩》、《易》、《春秋》三部書等同對待。其實《易》這部書與《詩》、《春秋》又有根本的不同。別的書表達意思只靠字詞句,《周易》的字詞句不直接表達意思而是表達象,用象表達意思的書不僅在中國,在全世界也是獨一無二的。象是《周易》的特點、難點,也是古今一再引起《周易》熱的熱點。象是什麼,象是比喻。比喻在文學作品或有文學色彩的古典作品中普遍應用。《詩經》用比喻,《孟子》、《莊子》、《韓非子》等書亦無不用比喻。比喻具有形象性,往往能夠收到讓讀者深刻把握文義的生動效果。如“緣木求魚'“五十步笑百步”、“拔苗助長”等生動比喻所表達的深刻思想,都使人能一看就懂,而且印象深刻,永世難忘。道理很簡單,比喻是形象的,所比喻的思想是具體的,確定的,自然好接受。《周易》的象則往往不具有形象性和生動性,而象所比喻的內容又絕對抽象。比喻的內容抽象,比喻本身也就跟着抽象。所以《周易》的象是抽象的象。讀者把握《周易》卦爻辭的思想要過兩道關,一道是弄准《周易》象本身,一道是把《周易》象所蘊含的思想內容如何由抽象轉化到具體。舉個例,《坤》卦辭“利牝馬之貞”這個象,主要在牝馬,牝馬是什麼意思,實在難以捉摸。馬有強健的性格,但是為什麼叫牝馬。也許取牝馬比牡馬溫順的特點,那又何不取牛象,牛不是更典型的溫順動物嗎!古今說《易》者見仁見智,眾說紛紜。原來在畜牧部落里,牝馬皆成隊牧放,每隊有一匹公馬做頭領,所有牝馬都得聽從那匹公馬的管轄。《坤》卦的這個卦象,遠不是人人都能讀慷的。再舉個例,《雜卦傳》有一句“未濟男之窮也”的話,古今大家皆莫名其妙,只有程頤《易傳》“三陽皆失位”的解釋講對了。但是據程氏自己說,這不是他的發明,是他在成都時從一位造桶者口中聽來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象幾乎沒有一條人們取得過一致的公解。這不奇怪,否則孔子讀《易》何須“韋編三絕”!
意寓於象,得象即得意。然而《周易》的意是抽象的,而讀《易》的人及人所處的時是具體的。如何把《易》象中蘊含的意加以具體化,使適應一人一時的情況,是更難的一關。於是有了象與意關係的問題,自古迄今,學者爭論不休,分歧很大。三國魏人王弼作《周易略例》,針對漢人泥於象數的大病提出“得意在忘象”的主張,實不無道理。宋人程頤在《易傳序》里說“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源,顯微無間”,淸人王夫之《周易外傳》於象意關係力主得意而“象言不忘”,則更為允當。顧炎武強調“卦爻之外無別象”(《日知錄》),“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六十四卦豈得一一齊同,‘《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亭林詩文集》卷三《與友人論《易〉書》)。說到了卦爻即象,卦交之外無象,意須靈活體會,不可拘泥一律的重要性,也是正確的。
《周易》用象表達意,象與意都抽象、模糊而不易知曉這一點及其所造成的神秘感,恰是《周易》巨大吸引力之所在。倘若《周易》卦爻之象如一般古書所用比喻那樣易於把握,其所含思想如《孟子》、《莊子》那樣相對直截明確,便絕不會有古今數不盡的人對它那般執着不懈的追求。
第三,《周易》所以一直很熱,牽動萬千學者和平常百姓的心,世世代代不受冷落,乃至於與我們的傳統文化發生不能割斷的聯繫,是因為它所表達的思想構成了我們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骨幹。這裏我以為有兩點是至關重要的。一是它是一部哲學書,而任何民族的傳統無不以哲學為支點。二是《周易》哲學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優秀部分的源頭。
《周易》是什麼性質的書,古今一直看法不同。《周易》由經、傳兩部分組成。經的部分包括筮、卦兩大項。卦有八卦、六十四卦的卦畫和卦爻辭。筮、卦、辭中蘊含有深刻的哲學內容。筮與卦是為卜筮準備的。卜筮之中竟有哲學,這看來矛盾的事物其實很合乎規律。人類早期由於無知而萌生宗教意識和宗教活動。原始宗教的無知畢竟要向有知轉化,於是理性的哲學觀念便從神秘的宗教中產生。《周易》正是屬於這種情況。《周易》筮法是史巫們搞的求神問卜的宗教迷信活動,但是裡邊逐漸輸人了理性的東西。八卦、六十四卦的產生當然有卜筮的目的為依據,否則沒有這實用的動機,原始的人群要它們何用!但是八卦的做成,六十四卦的重合與排序以及卦爻辭的寫定,卻反映了遠古中國人的智慧光芒。那裡邊滲透着他們對於世界的基本看法,怎能說《周易》不是哲學。關於太極的觀念,關於陰陽的觀念,關於天地生成萬物的觀念,關於易道和時變的觀念,關於人類主觀須適應客觀和主觀能動性的觀念,以及關於君子須反身修d的觀念,不僅是哲學,而且是很深刻很思辨的哲學。
或許有人會說你說的哲學屬於《周易》傳文,不屬於《易經》。殊不知傳文乃為說解經文而作,經傳本為一體。根據《史記》、《漢書》的記載,《周易》傳文是孔子作的。北宋歐陽修開始提出疑問,至今有許多人認為《周易》傳文是戰國時人作。疑問終歸是疑問,遠不能成為定論。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漢代帛書《周易》佚文,成為《周易》傳文系孔子作的有力新證據。今日看來,《周易》傳文不必全出孔子親筆,有些是孔子承繼前人的舊說,有些是孔子弟子記錄的孔子言論,有些則是後世人抄書時有意無意竄入的。竄入的部分極少,不妨礙大局。孔子親筆的部分為數較多。說《周易》傳文的思想屬於孔子,大體不誤。同時也說明孔子的哲學思想承接於《周易》並與《周易》-致。
孔子把《周易》作為哲學著作來研究,孔子以前,春秋時代視《周易》為哲學書而不信卜筮的,也不乏人。《左傳》里記有這方面的材料。孔子以後,孟子、荀子、莊子、董仲舒、司馬遷、王弼、孔穎達、張載、程頤、楊萬里、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胡渭、李光地、紀昀等等著名的大學問家無不研究《周易》哲學並且從《周易》汲取思想營養。這些人對《周易》感興趣,無不因為《周易》充滿着深刻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及精湛的人生論體系。古代中國人和現代中國人持久不衰地關注《周易》,其根本的原因即在於此。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民族精神中優秀的部分無不與《周易》有關係。中國人尤其知識階層傳統中不相信上帝鬼神,不嚮往外來宗教,善於因時處事,靈活待物,重視反身修己,奉公為人,強調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等優秀的東西,幾乎都可從《周易》中尋得它們的源。
《周易》又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部分的源頭。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發展至今日,經歷過一個很長的過程。我這裏說的是較狹義的文化,不涵蓋廣義的考古學文化。即不包括北京猿人、山頂洞人以及龍山文化、肀坡文化等等。我說的是進入文明時代即階級社會以來的,具有濃厚思想色彩的文化。這種思想文化從古代的兩大思想分支發展而來,一是老莊道家,一是孔子儒家。以後又糅進了佛家的東西。就影響而言,道家遠不及儒家深而且廣。孔子儒家文化是傳統思想文化的主幹。“五四”時代批判舊傳統,矛頭指向孔子而不及老莊,就是證明。那麼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源頭在哪裡?有人說在戰國百家爭鳴時代,我以為太近,源頭還須向前追溯。在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佔主要地位的是懦家。儒家的思想寶庫是“六經”,“六經”是孔子以前的舊物,這是不成問題的。儒家的最基本的內涵是尊崇“六經”,祖述堯舜。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源頭要到“六經”中去找。就時代說,不能早於堯舜。
孔子思想中有很思辨的東西,如《論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句話含有深刻的辯證法思想,看到了流水般變化不停的世界。孔子還特別為人們指出一條主觀如何適應並把握客觀世界變化的道路。《論語》說孔子認為做事要掌握分寸,“過猶不及”,對待問題,“無可無不可”,一切依時而定,絕不拘於一偏。因此,孟子說孔子是“聖之時者”,比以往任何聖賢都偉大。孔子不但有辯證法,而且是個樸素的唯物論者。這是孔子思想的哲學基礎,也可以看作孔子思想的核心。這思想的淵源在哪裡,我以為有兩條線索,一條得自焭、舜,一條得自《周易》。而《周易》也可以追溯到堯、舜時代。《中庸》關於“仲尼祖述堯舜”的說法是正確的,可信的。《論語•堯曰》記堯傳位給舜,舜傳位給禹,都特別交代“允執其中”一語。《中庸》記孔子稱讚舜是大智的人,根據就是舜“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執中、用中與孔子說的“無可無不可”、“過猶不及”、“時中”是一致的。這淸楚地表明孔子的辯證法得自堯、舜。另一個淵源是《周易》。《周易》把世界看成是物質的,而且處在永恆的變化之中。八卦反映世界的物質性,六十四卦反映世界的變化。孔子讀《易》“韋編三絕”,給《周易》作了《傳》,繼承並發展了《周易》的哲學思想。
《周易》的哲學思想,尤其天道觀,產生的時間不會在堯舜之前。據有關文獻記載,堯舜之前人們心目中的天是神的世界。唯物論的天道觀不能說沒有,但很薄弱是無疑的。那時對天的認識很狹窄很膚淺,到了堯的時代人們才懂得太陽月亮運行的規律,認識到春夏秋冬、年月日以及氣、朔、閏的概念,並且據此創立了陰陽曆。科學上的偉大進步導致人們觀念上的變化。從此宗教唯心論的天道觀和唯物論的天道觀并行,而《周易》採取了後者,被孔子及儒家繼承過去,成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哲學基礎的主流。
《周易》經文部分應從八卦算起。八卦的產生應以唯物論的天道觀為前提。在人們心目中還瀰漫著宗教意識而視天為神的情況下,八卦無從產生。八卦的作者把天理解為物質性的實體,因此八卦不可能產生在堯舜以前。《繫辭傳》包犠氏畫八卦的說法當出自後世,不是孔子《易傳》之舊文,不足信據。
當然,在《周易》熱中也有不少負面的東西應當指出。一些人乘《周易》熱的機會,借《周易》的名義出了一些宣揚卜筮算卦的書,這不是愚昧無知便是自欺欺人,是欺騙人民的犯罪行為。算卦不說算卦,說什麼是“預測學”,其毒害更大。預測學是現代的學問,它建立在佔有大量的信息情報的基礎上。政治、經濟、教育、軍事、文化、氣象等等都可以也必須搞預測。沒有足夠信息的預測通通是騙人。《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僅僅在有限的意義上具有一點預測的意義,即卦文辭總是給人指示努力的方向,告訴你大體上應當干什麼和怎樣干或者不幹什麼。它絕不把吉凶悔吝說死,總是給人發揮主觀能動性留下充分的餘地。它要求用《易》者平素觀象玩辭,用以與自己的事情相聯繫,從中選擇最佳的行動方案。這其實並不是什麼預測,而是一種思想和道德的指引。一旦用《周易》進行筮占,便成為一種宗教迷信行為,是反科學的,與現代的預測科學背道而馳。古代一些大學問家都不信卜筮。孔子最典型。他研《易》只研《易》之辭,絕不及卜策。荀子說“善為《易》者不佔”。北宋的邵雍善於用數推測未來,時人很相信。他的同時代人程頤就不買他的帳。有一次天邊在打雷,邵問程雷起於何處。程說“我知道,你不知道”。邵很驚詫。程說你既然知道,為什麼還用數推呢!”邵問程雷起於何處。程答起於起處。”邵翟然稱善。可見程頤反對占卜推數之類的迷信活動。據說戰後日本某些大企業的復興頗得益於《周易》,這我相信。《周易》哲學講時講變講中,講奮鬥講屈伸講靈活講轉化,企業領導人體會好了,必大有益處。但是如果用《周易》搞經營管理具體決策的預測,則必糟無疑。因為《周易》本身不可能提供任何現代信息。誰用《周易》搞預測,誰就是個騙子。
目前還有一種傾向,我以為不足取。有一種見解似乎認為幾乎所有現代科學學科都可在《周易》中找到源頭,或者說現代科學學科的基本理論,《周易》巳具備。據說《周易》中巳有了現代量子力學、电子計算機科學、生命科學、遺傳工程學以及醫學、美學等等的萌芽。一個叫萊布尼茲的外國人聲稱他發明的二進制和簡單計算機是受了《周易》的啟發,於是人們說《周易》中有二進制。根據同埋推測,瓦特受開水衝掉壺蓋的啟發發明蒸汽機,因此古代凡是製作水壺的工匠都已知蒸汽原理。這豈不是海外奇談!《周易》僅僅是一部哲學書,對具體的科學學科有指導意義。例如中醫學,其基礎理論肯定與《周易》的陰陽學說有關。一個高明的中醫醫生有必要學一點《周易》。但是只學《周易》,不讀《內經》、《傷寒論》,永遠成不了哪怕是蹩腳的中醫醫生。因為《周易》里根本沒有中醫科學。有人竟說六十四卦就是六十四個遺傳密碼。這更令人啼笑皆非。古人懂什麼遺傳密碼!科學是人類有史以來一步步發展的,科學上的任何發明和進步都是前人所積知識的總結果,超越只能在有限的時間跨度內發生。沒有牛頓的古典力學,怎會產生近百年來的量子力學。若一定說《周易》中已有這些純現代的東西,那就必須證明:《周易》的作者不是本星球的人,他是天外來客,《周易》是一部名副其實的天書。
《周易》熱是自古迄今長期存在的文化現象。《周易》熱實際上反映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熱。《周易》中許多卓越的思想代表着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優秀部分,當我們面向未來,建設有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而又遇到形形色色民族虛無主義阻礙、衝擊的時候,回顧我們民族的過去,對《周易》掀起一股熱潮,從而對我們的傳統精神、價值觀念,進行再認識再肯定,從中尋求適合當代需要的東西,是極自然的事情。只是要十分注意防止宗教迷信一類的糟粕乘機沉渣泛起,不讓它們玷污了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