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卦傳:八卦的卦位
八卦和時間和空間結合,就產生了八卦卦位。《說卦傳》說:
“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官乎艮。”“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潔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日“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日“說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日“成言乎艮”。
這是說上帝出生萬物在震,生長整齊在巽,紛相顯見在離,致力用事在坤,成熟欣悅在兌,交戰在乾,勞倦在坎,前功已成,后功復萌則在艮。“萬物出乎震”,因為震卦是象徵東方。“齊乎巽”,因為巽卦是象徵東南方;所謂“齊”,是說萬物的生長狀態整齊—致。離卦是光明的象徵,萬物都旺盛而竟相顯現,這是代表南方的卦;聖人坐北朝南而聽政於天下,面向光明而治理事務,是吸取了離卦的象徵。坤卦,是地的象徵,萬物都致力養育於大地,所以說“致役乎坤”。兌卦,象徵正秋時節,萬物成熟欣悅於此時,所以說“說言乎兌”。交戰在乾,因為乾是象徵西北的卦,說明陰陽在此季節相互搏鬥。坎卦,是水的象徵,是代表北方的卦,又是代表勞倦的卦,萬物勞倦必當歸藏休息,所以說“勞於坎”。艮是象徵東北的卦,萬物在此終結而更在此發始,所以說“成言乎艮”。
這一段話將八卦與八方、八季相配,賦予八卦以空間方位和時間序列的意義,提出一種八卦方位說。古代曆法,大致而言,一年共三百六十日。用八除之,得四十五日。此將一年分為八個季節。每個卦配一個季節,佔四十五日。這樣,震為正春四十五日之季節,此季節萬物出生;又與八方相配,震為東方。巽為春末夏初四十五日之季節,此季節萬物生長整齊;又與八方相配,巽為東南方。離為正夏四十五日之季節,此季節萬物生長旺盛;又與八方相配,離為南方。坤為夏末秋初四十五日之季節,此季節萬物繼續努力成長;又與八方相配,坤為西南方。兌為正秋四十五日之季節,此季節萬物成熟;又與八方相配,兌為西方。乾為秋末冬初四十五日之季節,此季節陰氣與陽氣相互搏鬥;又與八方相配,乾為西北方。坎為正冬四十五日之季節,此季節萬物閉藏;又與八方相配,坎為北方。艮為冬末四十五日之季節,此季節萬物前功已成,后功復萌;又與八方相配,兌為東北方。這樣,八卦和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北、東北八方相配,又和春、夏、秋、冬等八季相配,統一了空間和時間,成了萬物生成的模式。這種理論,以圖來表示,就是:
這種卦位說,對後來的易學家影響極大。京房的八卦卦氣說、邵雍的後天八卦圖,都是據此而立說的。但是它產生的時代,卻是有爭議的。
邵雍認為這是“明文王八卦”,“此卦位乃文王所定”。其理由朱熹當時就以為很有一些講不清楚,而干寶羅泌以為是“《連山》之易”。康有為則以為“蓋宣帝時說《易》者附之人經”然而,《周易》坤卦卦辭“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東北喪朋,西南得朋。安貞吉”卻與它有着內在的邏輯聯繫。筆者曾經分析過,“先迷”者,“東北喪朋”也;“后得主”者,“西南得朋”也。它們都是“君子有攸往”的具體展開。這一卦辭是建立在《說卦傳》上述八卦卦位說的基礎上的,離開了《說卦傳》“帝出乎震”段記載的八卦與八方、四季相配的理論,《坤》卦卦辭將難以理解。因此,可以說《周易》卦爻辭在製作時,曾經採納了這一八卦卦氣說。坤卦初六爻辭“履霜,堅冰至”也值得注意。坤在申位,當秋,秋有霜,所以坤卦爻辭一開頭就說“履霜”。陽盛於離而陰盛於坎,“堅冰至”顯然指坎當冬。也可視為這一八卦卦氣說的反映。說“帝出乎震”的八卦卦氣說產生得如此之早,可能難以令人置信。但周人以稼穡出名,節氣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是眾所周知的。因此,八卦卦氣說較之其他易說更為流行,更為早熟,完全有可能。
《說卦傳》又有“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說,邵雍以為“明伏羲八卦也”,“乾、坤定上下之位,離、坎列左右之門”以乾居南方,坤居北方,離居東方,坎居西方,震為東北,兌為東南,巽為西南,艮為西北。 依朱熹的解釋,此圖從震到乾是陽氣上升的過程,震為一陽生,離、兌為二陽生,至乾為三陽生。這就是所謂“自震至乾為順”。由巽到坤是陰氣上升的過程,巽為一陰生,坎、艮為二陰生,至坤為三陰生。這就是所謂“自巽至坤為逆”。離為日,起於東方;坎為月,生於西方。天地運行,日月出沒,形成春夏秋冬,晝夜交替。認為這一卦位早於上述“帝出乎震”的卦位,是為伏羲所畫,因而有“先天卦位”之稱。
《說卦傳》“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是不是表示方位和節氣,歷來就有爭議。朱熹等人固然崇信,而黃宗羲、毛奇齡、胡渭等卻批評頗多。如胡渭《易圖明辨》就說:“此章與八方之位無涉。‘天地定位’言乾坤自為匹也,‘山澤通氣’言艮兌自為匹也,‘雷風相薄’言震巽自為匹也,‘水火不相射’言坎離自為匹也。”當代學界主流,多認可胡說。
但《說卦傳》這段話在馬王堆出土的帛書易傳《衷》篇中作“天地定立,火水相射,雷風相搏”,學者們據此以為《說卦傳》這四句的原文應為:“天地定位,山澤通氣,水火相射,雷風相薄”。如畫成卦位圖,就是: 同墓出土的帛書《易經》卦序與今本《周易》很不相同。學者們發現其上卦排列的次序是乾、艮、坎、震、坤、兌、離、巽,而下卦排列的次序是乾、坤、艮、兌、坎、離、震、巽。李學勤先生指出,上圖暗含了帛書《易經》卦序結構的秘密:從乾往右單數至巽,就是帛書《易經》上卦排列之序;而從乾往右以對數,乾坤、艮兌、坎離、震巽,就是帛書《易經》下卦排列之序。這就是說,將“天地定位,山澤通氣,水火相射。雷風相薄”理解成上述卦位圖就可以解釋帛書《易經》的卦畫結構。因此,可以說是對帛書《易經)卦序結構規律的總結。由此看來,邵雍的卦位說也有一定道理,只不過不能稱為“伏羲卦位”或“先天卦位”,而是改編《周易》的結果。
從上面所列舉的兩種卦位圖式可知,在《周易》產生之前和產生之後,八卦作為一種自洽的意義系統,其宇宙模式始終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