繫辭傳:知毀與盡神
(《繫辭·上傳》第十二章)
“神”最後跟天命不已合在一起,那“神”就有本體的意義,這從“妙萬物而為言者也”那個地方見。其他許多地方是文章,要自己讀。這種古典是中國人心態的表現,中國人的許多想法都在這些文旬裏面,這些文句要背得過。
“子日:‘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日:‘聖人立象以盡意。”’(《周易·繫辭·上傳》第十二章)所~以,‘《易經》是以象數這個觀念表示。什麼叫“立象以盡意”?聖人之意通過這個象(symb01)表示他心中所想的觀念。為什麼伏羲當年畫這麼“一”畫,又畫那麼“~”一畫。這兩個就是象,“一”是象徵乾,象徵陽;“一”象徵坤,象徵陰。為什麼要象徵乾坤、陰陽?陰陽為的說明變化,說明變化的關係。從變化看變化之裁,變化是千變萬化,這就是聖人之意。中華民族文化的形態很重視這個具體的袋,所以說:“知袋其神乎。”“袋”這個觀念是從《易經》出來,從占卜出來,這個觀念是超科學的觀念,科學以上的,因為科學裏面沒有袋。物化、量化,這個袋就沒有了。栽沒有了才能講科學知識。這個科學知識是什麼知識呢?就是mechanical,所謂机械的啦。所以研究自然科學,mechan—ical這個机械的原則是最重要的觀念。中國在講氣化的時候,粗看,往下看的時候,就是机械。往上看通理,它沒有嚴格的机械論。中國的氣化觀念講陰陽之氣,講變化,這個氣化的觀念沒有嚴格的机械論。中國講陰陽之氣,講變化可以很微妙、精微。它那個微妙從什麼地方看呢,從變化之畿那個地方看。這個袋往下就變成勢,一般人所了解,成了勢以後,你才知道啦。有智慧的人沒有成勢以前就知道了,一恭弘=叶 恭弘知秋呀。從恭弘=叶 恭弘落知道秋天,這個就是知袋。所以,它對於氣化的觀念是觀袋不觀勢,它從畿那個地方着眼,到勢的時候大家都知道,沒有辦法了。要從栽那個地方用功,好的袋,把它發展出來,壞的畿,把它化掉。諸葛亮有這種聰明。笨的人不懂袋,成了勢他才知道,成了勢,就沒有辦法了,大勢已成。
後來王陽明從“誠意”上下功夫,幾之動就是意之動。“有善有惡意之動。”致良知要從哪裡致良知呢?把良知表現出來,從誠意上致,誠意是問題所在。對着誠意這個問題,把你的良知表露出來,這是最切實的道德工夫。理學家重視道德實踐。最先是周濂溪根據《易傳》而講“袋動於彼,誠動於此。”在畿發動的地方,誠體就發動,誠體一發動就把那個袋化掉。所以袋是代表經驗層的,感性的。誠體是代表超越層的,等於王陽明說的良知。你那個意志發動不管是好是壞,良知都知道。良知都知道,就是良知駕臨在意之上。所以意之動的層次一定是低一層。就是做這個實踐工夫。道德實踐工夫從哪裡做起?表面上做好人好事並不成。現實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隨時發動意,意的發動不一定好,所以要隨時省察。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落實就在“意之動”,栽動這個地方做道德的工夫,這是很紮實的。
所以,袋是最重要的,栽是具體的,成勢了就是materialize。西方人沒有這種觀念。周濂溪體會這個戲體會得最好。栽是有無之間呀,你說它有,它未表現出來,你說它無,它又已經發動了,所以在有無之間呀,“袋者動之微”呀。所以,中國人歷來重視這個襲。不管社會的演變,自然的變化,都是陰陽之變,陰陽之變總括起來都是氣化。這種氣化之變呀,它是從袋這個地方看。栽這個觀念怎麼出來,怎麼呈現到我們心中來?就從占卜,《易經》的占卜。《易經》很重視占卜,重視占卜,就是重視袋這個觀念。所以,《易經》的頭腦就是地地道道的徹底代表中國人的心態,幾千年中國人在這方面很重視。所以,《易傳》說:“知畿其神乎。”這是可以知的。要從最初的那個地方着眼。通過占卜,占卜最重要的是誠,誠則靈。栽是可以掌握到的,掌握袋靠什麼?靠一種直覺的能力。直覺的能力不是科學的邏輯的推理。因為邏輯的推理是要在成勢之後,成勢之後就是materialize,materialize同時就是quantilize。兩個觀念:一個是物質化,還有一個量化,物質化之後才能量化,量化以後才能講科學知識。為什麼量化以後才能講科學知識呢?因為科學知識就是物質化、量化,一切變動,陰陽之變統統是机械的,都變成机械。在栽那個地方,沒有達到机械的程度,沒有到這個地步。所以袋最具體,最微妙,所以說“知裳其神乎”。其神就是你要憑直覺的力量,靠人的intellectual power。到成勢以後,就是物質化、量化以後,mechanical出來了。mechanical這個觀念西方人特別彰顯,因為西方人科學出來了。持机械主義這個觀念,頭腦特別清楚。中國人不太清楚,中國人沒有科學。所以中國人沒有嚴格的mechanism。机械的東西,譬如火車的運動是机械的東西。與mechanism相反的那個觀念是organism(有機論)。一株草、一棵植物,我們身體的變化是有機的,有機的它自己可以自我調節,不是完全服從机械定律。這個西方人分得很清楚,中國人對這兩方面分得不清楚,不十分分得開。
西醫看人的身體當作一部機器看,西醫是科學的。中國人不把人的身體當机械看,他當個有機體看。他下藥最重要是使你血脈諧和,氣血流通。血脈在開始的時候是通的,但當你氣血不通了,成了病,你再吃多少葯也打不開,中藥在這個地方就沒有用。它原初的那個理論是通的,它原初的理論就是從戲的立場看。
科學講mechanism,再精微一點就是organism。中國人這兩方面都承認,而且兩方面都屬於氣化,不是Ⅱanscendental。氣化就是屬於形而下,不是屬於形而上的,理才屬於形而上的。從天命不已那個地方講的理,那才是形而上的。從氣化方面,無論怎麼樣巧妙、微妙,還是屬於氣。氣化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机械的,一方面是有機的。中國人重視有機的這一面,向裳的地方看,不向袋以後成了勢那個地方看。在還沒有成勢的時候用力,在殘的那個地方用力。從一恭弘=叶 恭弘知秋那個地方着眼、用力。政治家觀時變,如張良、諸葛亮看社會變動,所以他們有先見之明,那就是從栽着眼。因為每一個時代開始的時候都有一個發動的時候。什麼時候,從哪個地方發動呢?一般人糊里糊塗,聰明人、冷靜的人才看得清楚。政治家看時代要看趨勢,看事變之栽。
你們看康德第三《批判》,第三《批判》的下冊講目的論,主要就是安排mecha-nism與organism兩方面。科學知識方面盡量用mechanism,但是碰到一個有機體,mechanism沒有用。但是,有機物這個原則不能使我們成科學知識。第三《批判》的下冊就是講這個東西。第三《批判》上冊講審美判斷,下冊講目的論判斷。机械裏面沒有目的論,有機物裏面才有目的論,自然目的論啦。中國人也不用這個觀念,這是西方人的戲論。你說從有機物看,天地間為什麼生那麼多草?就是為的牛羊來吃。那麼為什麼上帝要創造牛羊呢?創造牛羊為的是給虎狼吃。這不是戲論嗎?這個是戲論,中國人老早看出來了,老子《道德經》說得最清楚:“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西方講的那個自然目的論是干什麼的呢?机械物裏面沒有目的,有機物好像就是有目的。好像是有目的,不是真正有,不是客觀上有。所以,這個自然目的論照康德的批判哲學講,只是我們反省判斷中的看法,客觀上是否如此很難講。這是批判哲學,所以,中國人的態度很合乎康德的批判的理論。康德為什麼講得那麼清楚?因為他這兩方面,有機的與机械的,都很清楚。所以,當我翻譯這部書的工作完成之後,本來我想寫一篇長文章,但我沒有寫。你們自己按照這個線索思考,好好讀中國文獻。儒家怎麼看?道家怎麼看?要好好思考。
儒家從“仁”這個地方看宇宙萬物,從“天命不已”看,不是有機物作為自然目的,那是道德目的。康德的目的論判斷分兩層:一個是自然目的(natural teleolo-gY),往上面是道德的目的論(moral teleology)。對着有機物而講的那個目的是自然目的。所以,你把目的論那一段看明白了,你可以了解中國的文化,了解中國的儒家的道德的形而上學。
接下去說:“設卦以盡情偽。”卦也是象呀。開始是陰陽、乾坤,三畫成卦,“蘭”這樣就成卦了。盡就是充分表現,充盡的意思,充分的表現。儒家很喜歡用這個“盡”字,盡字這個觀念很美,很好。魏晉人講言能盡意與言不盡意就是根據《易傳》來。“盡”是充分表現,充分實現的意思,“意”是小寫的idea,普通所說的觀念,就是思想,不是大寫的Idea(理型)。“情”者,實也。real c聃e,實情。不是情感的情。每一卦都可以把天地間變化的真實的情景表現出來,怎麼樣盡才算是好,怎麼樣盡才算不好。“以盡情偽”就是以盡吉凶。“情”也就是real case。照亞里士多德邏輯的表示,就是如此,或者不如此(What is case?What is not case?)。這兩個觀念在《易傳》是很基本的觀念,以這兩個觀點來看宇宙呀。西方經過亞里士多德的邏輯進到十九、二十世紀,西方人看宇宙已經不遵照亞里士多德。羅素、懷特海、維根斯坦就不遵守亞里士多德呀,他們都是從“情偽”來看宇宙。維根斯坦的《名理論》頭一句:“世界是那一切是‘如此這般之實情’(the case)者。”這是從希臘亞里士多德的邏輯演變,經過中世紀,經過近代化,發展到十九、二十世紀,西方宇宙觀的變化。這個現代化正好是中國人的態度,中國人看宇宙不是用亞里士多德的講法。亞里士多德的邏輯的講法是substance,那個講法一直支配西方,到近代笛卡兒、萊布尼茲、洛克還是統統用的這個觀念。到柏克萊以後這個觀念沒有了,柏克萊出來以後一直到現在,數理邏輯一出現,就不遵守亞里士多德了。所以,到羅素、懷特海、維根斯坦,變成了real case。維根斯坦說:“世界是‘事實’之綜集,不是‘物’之綜集。”所以,懷特海當初寫他的《歷程與實在》(Process and Reality),書寫成以後,他說:我這部書裏面對自然的看法屬於東方型,不是屬於西方型的。因為西方型的,從古希臘亞里士多德那套思想方式來想,屬於邏輯的,就是說,從主詞你是一個本體(substance);從謂詞你一定是屬性,如數量、性質、關係、地點、時間、程態、活動、遭受等。
你要念現代哲學,就是研究從哪個地方開始,在哪個地方結束,這個是現代哲學。首先把substance的觀點拉掉。現代哲學首先提問:我們的意識是不是一個substance。其實這個問題在康德的第一批判已經提出了。在康德的思路里怎麼處理這個問題呢?substance是什麼?substance是我們知性所立的一個範疇。這不是亞里士多德的講法。依亞里士多德的講法,substance是實在的,那是實在論的講法。康德的講法是一個大轉變,所以說,現代哲學統統從康德啟發出來。康德是十八世紀,當代哲學是十九、二十世紀。當代哲學不用本體這個觀念看世界,用事實看世界,就是用“事”這個觀念。event、real case,事是最具體的,substance是抽象的東西,中國人向來沒有substance這個觀念。中國人想本體從道德修養上看,不是知識論上的substance。所以中國人的宇宙觀,從《易傳》的看法,就是“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每一爻是一個moment,每一個moment就是一個actual ease,最具體的。
“繫辭焉以盡其言”。卦是符號,就是象徵。光立象不夠,所以“繫辭焉以盡其言”。“繫辭”就是系屬上去幾句話,這個繫辭當卦辭、爻辭講。“元、亨、利、貞”就是對“三”這個符號所系屬上去的幾句話,這叫做卦辭。“初九,潛龍勿用。”這是爻辭。初九這一爻匾出來了,這個爻是什麼意思呢?要說幾句話才能把其中的意思表達出來,這幾句話就是爻辭。初九是一個動向,每一個動向有它的時間性、空間性。時間性就是時,空間性就是位。
“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總起來表示一個意境。
“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中國人就拿“形而上者謂之道”這句話來翻譯亞里士多德的metaphysics,譯作形而上學。照亞里士多德的本意是物理後學,他先說物理學,再進一步說物理後面的根據,所以說metaphysics,因為meta是后的意思。中國譯名“形而上學”是意譯,屬於道的層次,在西方就是超越的,在中國就是天命不已,天命不已就是道。這是很特別的形態。形而上學有好幾種形態呀,對於物理現象再進一步找出它的基本原則來說明它,西方有很多系統,原子論也是形而上學,希臘好多自然哲學都是形而上學。中國人從天命不已講,是很特別的一個形態,道家又是一個形態。所以,我去年給你們講,用亞里士多德的四因說來解釋好多系統。
“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個“器”是器具的器,還不是“氣”。粉筆、桌子是器具,你從器具那個器通這個氣,一樣的。這個氣是陰陽五行,因為一枝粉筆、一張桌子都是陰陽五行,我們人這個physical body也是陰陽五行。
這個《周易·繫辭傳》,《繫辭傳》就是對卦、爻所系的那個辭加以解釋,就是對經辭的一種了解。繫辭開始所記的是卦辭、爻辭,那麼,《繫辭傳》呢?傳者,詮也。解釋的意思。對於所系的卦辭、爻辭加以解釋,說明它的充分意義,發揮一大套,這就成了《繫辭傳》。《繫辭》分《上傳》、《下傳》,兩篇大文章,重要的哲學概念都在裏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