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的自然哲學及西方idealismeall的三個系統
你把三句抄出來,連起來讀,看看儒家傳統如何看這個“神”。 “陰陽不測之謂神”“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周易·繫辭·上傳》)這兩句旬義相同。但“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這旬有特別意思。你們要用心,要注意,每個概念有確定的了解。
那麼,再看第九章:“大衍之數五十,[……]其知神之所為乎。”這一大段是中國式的數學。中國式的老算學,你們有興趣可以看我寫《易》的那本書(《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函義》)。有一定的算法。
真正講《易》的兩個專家在清朝,以胡煦的《周易函書》最好,另一個是焦循。《說文》、《爾雅》是考據家的經典,還有《皇清經解》,你們都要讀。
中國式的自然哲學,這句話就表示說中國的自然哲學跟古希臘蘇格拉底以前的自然哲學不大一樣,形態不一樣。怎樣看“中國式的自然哲學”這句話。道家儘管說“道法自然”,但道家不是自然哲學,道家說的自然不是我們現在說的自然。道家就是道家,它代表一個智慧,不能當自然哲學看,當自然哲學看層次很低。單就氣化講道理,這個就是自然哲學。《周易》不能離開氣化,所以講氣化之妙,但它不止於氣化,不停在氣化上。它就着氣化看所以氣化的後面的那個道。這個層次提高了,這就成就了我們所說的孔門的義理,孔門的義理就是道德的形上學。所以,魏晉人了解《易經》說三玄:老莊是道家的玄,《易經》是儒家的玄。但魏晉人只能了解老莊的玄。魏晉人看玄學是最高的學問,最高的智慧。現代人罵玄學鬼,這是現代人的淺薄、醜陋。魏晉人也知道儒家的玄理高一層次。我的那本書你們看序就可以了。
儒家的道德形上學,孔子的義理,真正稱得上“絮凈精微易教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致遠書教也”。理解每一經都可以走錯路,要有一種正當的心態與它相應。
我現在講《易傳》照孔門義理講,就是當道德形上學講。我年輕時候寫《易傳》那本書(《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函義》)是照自然哲學講,落在氣化講就是自然哲學。中國人現在都學西方哲學,但idealism到現在還是弄不懂。或者譯作“觀念主義”,或者譯作“理想主義”,照哲學講有好幾種意義。到中國來就看成“唯心論”,天天罵唯心論,罵的什麼東西?憑空罵人,擾亂人心。擾亂人心的結果是害天下,害中國人。
idealism是哲學裏面最普通的一個名詞,嚴格講不能譯作“唯心論”。西方人只有idealism,沒有唯心哲學,只有中國才有唯心哲學。陸象山說:“宇宙便是吾心,吾,L,HII是宇宙。”(《陸九淵集·年譜》)孟子說:“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孟子·盡心上》)那個“我”指四端之心說。四端之心是心呀!良知是心呀!陽明講良知根據孟子來,良知是心的靈明,就是虛靈明覺,虛靈明覺不是心嗎?心不是idea。佛教也是心。《成唯識論》講八識,八識是心,那是識心。《大乘起信論》、《勝矍夫人經》,還有講如來藏自性清凈心,那是心,不是idea。西方人沒有說宇宙本體是心的,嚴格講,西方沒有唯心論。西方人只有idealism,idealism一般籠統地翻譯作理想主義可以;翻譯作觀念主義也可以,但只是某一個形態是觀念主義。如果照柏拉圖講,當該翻譯作理型主義。ideal是理想,這個理想照柏拉圖是從Idea轉過來。ideal(理想)與Idea(理型)不一樣。這個“理想”從哪裡發?從哪個意義鑒別?就從idea這個地方鑒別,所以基本是idea。在康德那裡,當該翻譯作理念主義。理念是理性上的概念,這個念作概念(concept)講,這個概念是從理性上發的。有從理性上發的概念,還有從知性上發的概念。從知性上發的概念是範疇,範疇是純粹概念。從理性上發的概念就叫做idea,這個idea在康德指理性上發的概念。概念是現代的。亞里士多德的老師柏拉圖講Idea,到亞里士多德出來,把Idea轉成concept。到康德也講concept,講concept就是近代化了。+ concept這個字呀,嚴格講譯作概念不很恰當,這些名詞好多從日本來,通用了。這個concept跟講idea是同一類的東西,都是客觀東西,objective。對象不是心,是心所對的。理性也是心,知性也是心。心在柏拉圖老名詞叫soul(靈魂)。在柏拉圖,我們這個靈魂原來跟Idea在一起,所以,它了解得最清楚。到有生以來,我們的靈魂跟我們的臭皮囊合在一起呀,弄糊塗了,淪陷了,所以忘掉了,把你既有的Idea忘掉了。西方人講idea是對象,是客觀的。那麼,這樣講起來,這個字譯作概念已經不好了嘛,它無所謂念,當該譯作“概義”。所以,西方人所說的概念,照中國的老名詞講,從魏晉南北朝時代從佛教吸收過來,當該是概義。這個“義”不是儒家所說的義。
佛教說“義無礙”那個義是概念的意思,就是概義。義是客觀的,有這麼一個形式的東西,由知性發出來的。譬如說,本體、量、質、關係、因果,這些都是義,都是知性所發的義。還有理性所發的義,就是把宇宙系統整個完整起來,能完整起來成一個idea,那就叫做理性所發的idea,那就叫做理性的概念。理性的概念,專門名詞就是idea,這是康德的意思。理性的這一層比知性高啦。知性並不就這個現實的宇宙整個完整起來了解。理性想要完整起來,你知性是散的了解,了解這一面,了解那一面。把散的了解完全總合起來,完整起來所成功的那個概念就叫做idea。那麼這種概念是理性發出來的,是理性的要求。所以,你從這個地方講,這個COn-cept是概義。
柏拉圖講的Idea是個form,它是個理型,它是現實東西的一個模型。它是客觀東西擺在那裡,它是客觀的。我們的靈魂能了解這個Idea才是真正的知識,不了解這個Idea沒有真正的知識。它是個Idea,不是個心。所以,他只有理性主義,沒有唯心主義。到康德講理念主義,理念是通名,康德本人講超越的理念論(tran.scendental idealism),對着經驗的實在論講。康德這個超越的觀念很難了解。還有一個也是idealism,就是柏克萊(George Berkeley),很有名,平常哲學史叫做subjec.tive idealism(主觀唯心論)。中國人聽來更害怕了,什麼主觀唯心論?你哲學家不是耍魔術嗎?最容易起誤會的是這個柏克萊的subjective idealism,一般翻譯為“主觀唯心論”,或“主觀觀念論”。不能說柏克萊是唯心論啦,因為在柏克萊這個地方,idea不是心,是心的對象。所以,西方人講idea,不管是柏拉圖的講法、康德的講法,或是柏克萊的講法,它都是對象。所以,idealism譯作唯心論不是完全錯了嗎?這是望文生義,胡思亂想,攪亂天下,自害害人,害天下蒼生。
講柏克萊的idea是小寫,柏拉圖的Idea是大寫。這個idea本來有兩方面講法,照一般人的了解,你心中什麼想法,你的意思是什麼,那時候,這個idea是主觀意義的,主觀的想法,這種一般人所了解的idea是心理學意義的。柏克萊的idea不是心理學的,它是知識的對象,是objective。從objective方面講,不從subjective方面講。
柏克萊講idea也是根據希臘idea那個意思來,跟柏拉圖講idea是一個意思,但它不是理型。這個字原初是希臘字,意思是指我們看見的“象”講,就是“可見之象”。不過,柏拉圖那個象不是肉眼看到的,肉眼看不見,是心眼看見,靈魂看見,還是可看見呀!到柏克萊,看見的象就是我們肉眼看見的,那是感官上的。照這樣講,柏克萊是覺象主義,覺象就是直觀現象,既不是理型主義,也不是理念主義。凡是覺象都不能離開與心的關係,但它不是心。不能離開心的關係,等於佛教唯識宗說“境不離識”。覺象不能離開心而存在,所以前面加subjective。假如這個覺象可以離開我們主觀的心而獨立存在就叫做實在論,叫做realism,不能叫做idealism。柏克萊只有境不離識,沒有唯識宗那句“唯識所變”。西方人不講唯識所變,變現就是耍魔術了。柏克萊說:“存在就是被覺知。”這就表示任何東西都在關係中存在,在關係中才是具體的存在。人必須在關係中存在,這很可理解。這種idealism有什麼錯處呢?所以現在的中國人最淺薄無聊。要了解idealism,至少要了解柏拉圖、康德、柏克萊三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