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入门与应用 周易 正文

繫辭傳: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繫辭傳: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繫辭是對着卦、爻所系的辭。傳者,詮也。傳就是對着繫辭所加的解釋。《繫辭傳》開頭一大段是漫畫式的具體的詞語,這種話沒有很多的哲學的意義。重要的意思在“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方以類聚。”古注:方猶道也。“方”解作道,這個說得太重了。這個“方”是方向的意思,是是非善惡的方向。任何事情可以往這個方向走,也可以往那個方向走,這個正好落在道家言“有”的範圍。道家根據“微向”規定有,這個地方的“方”就等於《道德經》里的“徼向”的意思。這個太抽象了。具體地說,生活中每一件事情總有一定的方向。我們生活的意念也一樣,念頭一發動,或者往這裏,或者往那裡。所以,王陽明說:“有善有惡意之動。”意念發動一定有一個方向,一定有一個是非善惡的方向。任何事件的方向以類相聚。好的意念跟好的意念在一起,壞的意念跟壞的意念在一起,人在社會上也一樣,性情相合的,是非善惡相合的在一起。是非善惡性情都有一個方向,這在具體生活中隨時表現。所以說“方以類聚”。

  “物以群分。”“物”不一定指具體物,事事物物都在裏面,這個物包括事,事也在內,物涵着事。有時以事賅物,有時以物賅事。有時以物表示事,有時以事表示物。說“物”就是具體的事物,說“方”就是說具體的事物後面的根據。老子《道德經》就分三層:無一有一物。“方”是有,“物”是事事物物。

  “吉凶生矣。”任何事物,往這裏走就有好結果,往那裡走就有壞結果。你究竟往哪裡走呢?或好或壞或凶或吉沒有一定的。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這句話講得好。在天上所表示的東西,可以作為人間的具體事物的一個象。“在天成象”這個“象”就等於柏拉圖(Plato)的那個Idea(理念)。“在天成象”在我們人間社會裡就表現成具體的東西,這個具體的東西就是柏拉圖所說的“具體物”。“在地成形”就是成具體的東西,成具體的東西就有變化,故雲:“變化見矣。”

  象有兩個意義。卦象、爻象是客觀地講,就是對着每一個卦每一個爻有一個象,這個象是圖象的象,英文是picture。還有主觀講的象,就是象徵。象日的象就是主觀地講,是象徵的意義。這是方法學上的一個詞語,象徵的方法就是取象的意思。取象來表示這個卦、這個爻的意義,取於天地間的自然現象,或者取於我們的社會現象,作類比、象徵、比喻以了解這個卦這個爻的特性。譬如,《乾·象傳》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就是藉“天行健”這個觀念說“君子以自強不息”以象徵地表示乾卦的特性。這種象徵是純義理的象徵。有時候取理,以理為象,以理為象是抽象地講。有時候取事,以事為象,或者以具體東西為象。馬就是具體的,馬代表健。在康德哲學里,想像力使概念具體化,這兩個概念不能亂。這個很抽象的。具體看一看人間的東西,拿物,拿社會人事方面來做象徵。《坤·象傳》日:“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就是以人事取象。最具體的地方是牛馬,所以,馬象徵乾、牛象徵坤。牛馬在中國是最高的,我們北方人不許吃牛,不能殺生的,吃牛肉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

  《大象》、《小象》那個象是主觀地講,方法學上的取象,取象是象徵的意義。取什麼象呢?可以以事為象,也可以以最具體的東西為象。《繫辭傳》就是對於卦象、爻象所系的那個辭加以解釋,解釋就是傳,傳注跟註疏都是一樣意思。六十四卦,每一卦有一辭,每一爻有一辭,傳完全從義理上詳加解釋,不受辭旬限制,所以發揮很大,長篇大論。《禮記》中《中庸》、《樂記》跟《易傳》一個頭腦,《樂記》就着音樂發揮一大套道理,玄得很,那是靈感。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後面還有兩句話,就是“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還有一句“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生神物”就是“天垂象”,“聖人則之”就是聖人取法“天生神物”而成務。這是靈感,古人有這個靈感,天地萬物人間社會一把抓,有一個總的了解。“天生”的超越根據是什麼呢?“天生”已經落下來了,後面最後的超越根據是“天命不已”。“天命不已”是超越的最根源的說法,“天命不已”表現在具體的東西就是“天生神物”,當我們講“天生神物”的時候一定已經從“天命不已”落下來了。說“天命不已”是提起來講,“天生神物”就是具體化,具體化才能說聖人取法,取法就開物成務。“聖人象之”就是聖人以“天生神物”做法,根據這個模型可以成務,成人間之事,所成事物無窮無盡。“聖人象之”,開物成務所成的務就是真、善、美的表現。分別說的真善美與合一說的真、善、美,都是“聖人象之”,開物成務。最確定最完整的講法一定要通過康德。真的表現成為真的世界、真的領域,照康德的講法,真的領域怎麼出現呢?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天生神物”,“聖人象之”,通過“天生神物”,聖人的靈感就出來了,聖人一看,靈感就來。照康德講,真、善、美都是通過人的一個特別的性能而挑起,而凸顯出來的。在上帝面前沒有真,沒有善,也沒有美。上帝超過了那個真善美。我們所說的真複雜得很,是對着人講的。照康德講,上帝沒有美感,動物也沒有美感,只有人這理性的動物才有美感。這種玄談,我們平常誰想到這個問題?上帝為什麼沒有美感呢?上帝沒有美感跟動物沒有美感不一樣。兩極啦!動物沒有美感是最下級的,動物沒有美感是因為它沒有達到;上帝沒有美感,是因為它超過了。這個“美”是通過人的品味(taste)對自然現象或者藝術作品所挑起的。我們說鳳凰木很美,但自然界的鳳凰木,在上帝眼中就是鳳凰木,沒有美的觀念。這種玄談的境界,中國人以前都懂,中國人很會談,這是中國人的taste,這方面康德不如中國人,但中國人沒有康德那麼明確,那麼概念化。所以,康德是了不起的哲學家。

  照康德講,這個真的世界、這個善的世界怎麼凸顯出來呢?第一批判就是講真,建立真這個世界。真有兩層意義,什麼東西代表真?科學代表真。但是,照康德的講法,科學知識所知的對象是現象,對着現象講還有物自身。物自身這方面我們人達不到,就是說物自身這方面的真,知識是表示不出來的。所以,康德講兩層,現象一層,物自身一層。你看,“真”這個觀念多複雜,建立真這個概念很多困難呀!上帝面前哪有這麼複雜呢?在上帝面前哪有現象呢?在上帝面前只有物自身,現象只對人而顯。《繫辭傳》講“聖人象之”,“開物成務”,就是首先成真,使“真”這個世界擺出來。康德第二批判講道德。善的世界是如何凸顯出來的呢?在上帝面前沒有這種凸顯,這都是平地起土堆。康德說上帝面前沒有真善美,就是說上帝面前是平地,真善美這些凸顯都是人挑起來的。中國人不說上帝。陸象山就說“平地起土堆”,這個符合禪宗的精神,儒、釋、道都有這個想法。

  從平地怎麼凸顯出善的領域?一個道德的世界怎麼凸現出來呢?《論語》“踐仁知天”,《孟子》“盡心知性知天”(就是通過“踐仁”,“盡心知性”凸顯善的世界)。w卟at is good?good就代表moral world。這一個善的世界怎樣凸顯出來呢?善的世界最基本的概念是“應當”。上帝沒有應當不應當。我們說應當這樣,現實不一定這樣,所以,在人這個地方才有現實與應當之間的破裂。“應當”代表理想,在上帝那裡沒有現實與理想的分別。人類存有是理性的存有,沒有理性就沒有應當,應當是凸顯道德的善的一個最基本的觀念。這個“應當”如何表現出來?康德就在這個地方說“意志”(will),“自由意志”(free win),自由意志表現這個“應當”。再進一步說,自由意志如何把這個“應當”作具體表現呢?就是自由意志發出一個道德法則。從自由意志那個地方表現道德法則,道德法則就代表一個道德的命令,應當就是應當,不應當就是不應當,沒有條件。“道德法則對我們而言是一個定然律令”,定然律令就涵着義務(duty),這個義務從道德法則、定然命令來。這不是聖人開出來了嗎?說聖人開出來,其實就是我們的理性開出來。

  “天生神物”,成真的世界,成善的世界,還有美的世界。這三個世界都是土堆,有土地就有平地。那麼,這個美的世界怎麼凸顯出來呢?這不是平常所講的“美”,以為讀幾首詩詞歌賦就能講美學,那不行的。美的領域,按照康德講的眉目,只有理性的動物才有美感。康德在《判斷力之批判》中說:“美之有意義是只對人類而有意義,即是說,只對那些‘是動物性的同時又是理性的’諸存有而有意義(不是對那些‘只當作理性的存有看,即只當作睿智的存有看’的諸存有而有意義,但只對那些‘作為動物性的存有同時又作為理性的存有’的諸存有而有意義)。”(按:引文見牟先生譯本上冊172頁)成功美的能力是taste(品味),成功真的能力是understanding(知性),成功善的能力是free will(自由意志)。understanding,freewill,taste都是人特有的能力,不能把它取消的。

  只有人才有審美、品味,taste是主觀能力,光是taste不行,還要有一個對象,那個對象跟我們審美能力相遇,美的世界就凸顯。那麼對象方面什麼東西可以算美呢?科學的真、道德的善裏面沒有“美”。通過知識了解的存在其中沒有一個成分叫做美,沒有一個物相(屬於物的特性)叫做美,美的特性從科學知識里早抽掉了。美既不能劃在真的領域,不能劃在知識所了解的對象裏面,也不能劃在善的對象裏面。通過科學知識表示的世界就是如此如此,這般這般,哪裡有美呢?譬如窗外的鳳凰木,從科學的觀點看,美這個特性早沒有了。站在道德的立場上,鳳凰木也沒有什麼道德不道德。所以,這兩個領域都沒有美這個特性,美這個特性對於知識、道德是多餘的。

  美要成為taste的對象,它總要有個對象,那個對象才美。自然方面,通過我們的taste呈現為美,那種美是beautiful view(美的景色)。我們說花是美的,花是beautiful object(美的對象)。美的景色很多,譬如“潺潺溪流”,溪流有什麼美呢?但“潺潺溪流”這個景象能令人自由聯想一個美的景色。beautiful object、beautiful view跟我們主觀的taste的特殊能力一碰頭,美就凸顯出來了。那個taste你有,我不一定有。有沒有taste,判斷一個人俗不俗。

  在taste面前,它是一個對象,我們就說它是美。這種美的對象、美的景色是氣化的多餘的光彩,所謂多餘,是對着真、善講。taste要有妙慧,聖人的智慧不排除妙慧。

  哲學家是替聖人說法。“作之之謂聖,述之之謂明。99《禮記》這兩句話是最根源的智慧。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