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文言傳
下面看《文言》。經過《彖傳》、《大象》、《小象》的解釋之後,再進一步重加解釋,就叫做“文言”。文言就是文飾之言。前面的解釋很簡單,文言是擴張、展開的解釋。
《文言傳》日:“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這是對“元、亨、利、貞”的解釋,這個解釋沒有什麼道理,不是照“元、亨、利、貞”當作四個階段的發展來看。《文言》這個解釋落在社會日常生活中,這是一種發揮,不是很嚴格的,不能拿來作標準。講“元、亨、利、貞”要就着《彖傳》“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講,這個講法才是“元、亨、利、貞”的本義。周濂溪《通書·誠上第一》講“元、亨、利、貞”就是按《彖傳》講,是嚴格的講法,那是對的。
“利者,義之和也。”這不是“利”的原義,這是說的利益之利,是生活上的發揮,不是乾卦卦辭言“利”的本義。照儒家的義理講,利是利,義是義。利是形而下的,當然不好,但是,拿“義”這個原則調節它,就是好的。義也不能離開利,那是另一種發揮。利本來是形而下的,是現實的,講道德不能講利,但是,生活不能離開現實的一面,也就是不能離開利。只能把利統屬到義上去,拿義這個客觀的超越的道德原則來調節它,達致諧和,不要衝突。
“貞者,事之干也。”這也不是“貞”的原初本義。
“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札,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文言傳》)這是拿“仁、義、禮、智”配“元、亨、利、貞”,不是《彖傳》的本義,是另一種發揮。這完全是落到社會生活中,是實踐上的講法。這是好句子。
“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這兩句話是儒家道德形上學的綱領。主詞是“大人”,也就是聖人。大人這個生命從先天方面看,天也不能違背他。“先天”是副詞。是超越的意思。超越地看大人的生命,天也不能違背他。超越地看,就涵着從德方面看,大人超越的生命就是德性生命。天不能違背大人生命中的德,這個德要從超越方面看,超越地看,聖人的生命全體是德性生命。但聖人還是個人,所以還要說“後天而奉天時”。不是天不能違背大人的那個形軀生命。大人也有現實一面,後天來看,用康德的話說就是內在地(immanent)看,內指地看,聖人也要遵守天時,不能違背自然趨勢。奉,遵守也。天時,天然的自然趨勢也。
聖人的生命有先天面,有後天面。先天面就是耶穌說的“我就是生命,我就是道路,我就是真理”。基督教不講“後天而奉天時”的一面。耶穌也說“我是神之子,也是人之子”。後來傳教的人把耶穌講成只是神。只有基督教只講耶穌是神,佛教、道家都有兩面講。依佛教,道身是超越地看,法身是內在地看。“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兼顧兩面,一定要兼顧超越與內在兩面。你懂得這兩句話,你就能了解儒家的全部真理,道德的形而上學就在這裏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