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講《易傳》。《易傳》是解釋《易經》的,解釋要相應,解釋得對與不對,要看相應與否。了解一個東西一定要相應,假若你要了解科學,那麼你要對科學的本性有相應的體會,假若你要了解哲學,那麼你要對哲學的本性有相應的體會。不相應就是外行,一說話就錯。
《易傳》就是十翼,十翼不必是孔子所作,但十翼出之於:當無可疑。《易傳》成一套玄思,代表孔門義理,這是確定的。為什麼說十翼之傳是孔門義理?這表示十翼之玄思是儒家的玄思,儒家的玄思與道家的玄思不同,不是同一個系統。
什麼叫做“玄思”呢?“玄”這個字根據中國本有的意思,就是《道德經》所云:“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是中國本有的一個名詞,見之於《道德經》,儒家沒有這個名詞,但儒家有儒家的玄思,儒家的玄思通過《易傳》了解。
人的思考進至玄恩的時候,境界就很高了。初步的思考是邏輯的思考,邏輯的思考是平常的思考,並不玄。玄思的境界一定比邏輯思考高,依《道德經》言玄之意義,其層次在邏輯思考之上。在中國傳統里,魏晉以後的玄學是最高的學問。
“玄學”這個名詞不是民國初期科玄論戰創造的新名詞,這個名詞南北朝的時候就有。南北朝經過魏晉的玄學,到佛教傳過來,天台宗智者大師把玄學看作人類最高的學問。
民國初年,科學派與玄學派論戰,罵玄學派“玄學鬼”,這是古今人不相契。古人認為科學沒有什麼了不起,現代人崇拜科學是功利主義的觀點,不是智慧的觀點。照佛教講,科學是俗諦,科學是真理,但只是俗世的真理,世俗的真理境界不是很高,普通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做到。科學是最普遍的,而且實用,有效,這就是功利主義。譬如說,西醫是科學的,西醫有效。但你不能說中醫一定無效,現在大家為什麼都不相信中醫呢?嚴格講,中醫境界層次比西醫高,好中醫難得,中國人稱好的中醫師為“神醫”。西醫很簡單,人有physical body一面,西醫就在這方面發揮功能,所以它有效。但是,人不單是一個動物,人不單有physical body一面,人還有精神生命的一面,中醫治病既承認人有肉體,但不把人只當一個肉體看。所以中醫境界高,難就難在你看得準不準。
世俗的真理一定要對着物理對象而立說。因為人有一個身體,假如你沒有肉體,西醫就無效了。宗教家相信靈魂不滅,當你的靈魂上天堂享福的時候,你就用不上西醫了。沒有了肉體,西醫就沒有了。超過俗諦而進至高一層次的境界,佛教稱之為“真諦”。佛教講真俗二諦,諦是真理,真理有“真的真理”與“世俗的真理”之分。對於俗諦而言,真諦可名之日“超越的真理”(transcendental truth)。
《道德經》言“玄”有一定意義。《道德經》雲:“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此兩者”指什麼講?指“無”、“有”講,無、有根源上是同一的,就是同一個根源,“同”的意思是original same。“出”是分化出來的意思,分化出來才有不同的表現,有不同表現就有兩個不同的名詞,分別的說才有不同的名詞。有、無是道的雙重性,最根本的是無,發生作用就是有。“異名”就是一方面說無,一方面說有。
“同謂之玄”的同根據“此兩者同”之同而來,意思是“有”與“無”同一個根源,渾然為一,故謂之“玄”。
從“異名”的立場講,有是有,無是無。“有是有,無是無”這兩句話不玄。黑是黑,白是白,這種說法在邏輯思考上是同一律的思考。有是有,無是無,就是同一律,同一律就函着矛盾律,就函着說一個東西不能同時是a,又不是a。所以,凡是我們的思考遵守同一律的,統統是邏輯的思考,邏輯的思考是確定的,並不玄。故此,老子說:“同謂之玄”,這不是就分化出來之後的異名說的,而是就根源的(origi.hal)渾然為一說的。有、無兩者渾然為一,這個很難懂,這就是玄。
為什麼說“同謂之玄”呢?這個地方就要靠理解。講思想,講哲學,不能光靠訓詁。這個“同”不是a=a中的同,a=a是自身同一。“同謂之玄”之同是根源上渾同的意思。如果就兩者“異名”說,那麼有是有,無是無;但是,就同一根源說,你不能那麼清楚地說有是有,無是無。這就是說,道有雙重性,你要依照道的本性講,你要體會道的本性。從根源的渾同方面看,首先說它無,但它又不一定無,它無而
非無,它有有的一面,但有而非有。你從道的兩面看它,它不是異名。
世間的東西,黑是黑的,白是白的,這不能亂,科學的真理是邏輯的真理,不能亂。但是,你思維道就不一定要遵守同一律,你要說它無,它無而非無,你要說它有,它又有而非有,這就是玄呀!西方人說玩弄字眼(gtunes of words),這是不是玩弄字眼呢?這種來迴轉的道理,你要能徹底了解才成。
為什麼說無而非無呢?平常這樣說不通的,這是自相矛盾的。在邏輯上不能說a=一a。“無而非無,有而非有”,這種話來迴轉圈子,科學里沒有這種話,邏輯里沒有這種話。假如你以科學作標準,你可以罵“玄學鬼”。無而非無,當該是有,但他又說有而非有,這就是玄。為什麼要這樣講呢?這就需要了解,需要體會。玄思比一般的邏輯思考高一層,比科學真理高一層。玄是深奧的意思。天地玄黃,玄者黑也。水本來很清,一點不黑,為什麼看起來黑呢?因為深嘛。清淺之水沒有什麼深奧,清淺如水壞處就是膚淺。清淺的標準是什麼呢?胡適之就是典型的清淺如水。王船山說:“害莫大於膚淺。”此言痛切之至。一般人就是貪圖一時的清楚明白。
玄不是壞的意思,現代人從功利主義的立場崇拜科學,不了解玄學,譏笑“玄學鬼”,這是現代人的淺陋。現代人沒有出息,不但自己沒有出息,而且禍及子孫。天台宗智者大師就肯定玄學是人類最高的學問,一直到唐朝還是如此。“五四”以後中國人忘掉了,現代人崇拜科學崇拜得那麼厲害,如何能懂玄學?!
魏晉人講玄學有三玄:《老子》、《莊子》、《易經》。所以《易經》是一玄。《易傳》是解釋《易經》的,它代表孔門義理,儒家的玄恩就表現在《易傳》。這是中國人原有的東西,這種思考,這種義理跟講“白是白的”不同。講名物、名器要按數學、邏輯講,按照數學可以計算得很清楚,按照邏輯可以明白地確定地表達出來。老子說:“兩者同出”,它是無,但又是無而非無;它是有,它又是有而非有,這就是玄。這個時候,你不能像講名物度數那樣,可以用一定的概念把它說出來。可以用一定的概念,一定的名詞把它說出來,這叫做可道之道。所以《道德經》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道就是可以道說。有不可道的道就是不能夠用一定的概念,一定的名詞去說它,這就是不可道的道。道是雙重性的道,通過有、無了解,玄是有、無兩者的渾同。這是道家對道的體會。至於道家有、無怎麼講,你們要讀《老子》。講哲學要一個概念一個概念地了解,都有一定的意義。儒家的玄思在《易傳》。玄思是中國本有的老名詞,西方人說思辨(speculative),但是以speculative解中國哲學中的“玄思”,不是很準確,不很恰當。因為西方speculative意思很多。依照康德(Immanua]Kant)的講法,思辨的理性對着實踐的理性講。康德在《純粹理性之批判》一書中說,我們思考靈魂不滅、自由意志、上帝存在,這三者皆沒有經驗的根據,沒有事實來證明,因此是純粹恩辨的,這是純粹理性的恩辨。依中國傳統,肯定靈魂不滅,肯定自由意志,肯定上帝存在,都是屬於玄恩範圍內的義理。玄恩範圍內的義理又名之日“形而上的義理”,這是中國原有的意思,這是很清楚,很確定的。但西方人言speculative則很廣泛。
《易傳》成一套儒家的玄思。為什麼說“儒家的玄思”?這表示儒家的玄思跟道家的玄思不完全相合。剛才講“無而非無,有而非有”,那是道家的玄思,“玄”字出自《道德經》,《道德經》的本義是如此。我們講《易傳》,《易傳》代表的是儒家義理,不必依照《道德經》的方式講,體會不一樣。當初我讀《易經》,根據的是朱子的注,朱子之前,王弼的注謂之古注。唐朝《十三經註疏》,《易經》是王弼注的,到朱子出來重注四書五經。王弼是按照道家的玄理來解釋《易經》的,他的解釋也是玄理,但你能說那是儒家的玄思嗎?主弼依據道家的玄理注《易》,他那個注就不對了,不相應嘛。王弼的頭腦根本是老子《道德經》的頭腦,他注乾卦彖、象、文言,統統不對,這是可以檢查出來的。就像朱子注四書,因為不相應,很多地方出錯。朱子的頭腦不能理解孟子。你不要以為孟子很簡單,一個思想家,一個義理系統,文字很簡單,朱子就是不能了解。朱子的文字程度很高,但這沒有用,他還是不能了解孟子,他注孟子重要的地方注得統統不對。也不是說朱子注完全錯,一般的地方,朱子注還是對的,就是重要的地方,代表孟子精神的地方,他的注就出錯。所以你的理解相應不相應很重要。朱子的頭腦能夠了解《大學》,了解《大學》,他的頭腦很容易湊泊上去。但了解《論語》、《孟子》、《中庸》,朱子大體都不成的。這麼簡單的四書,朱子那麼了不起的人物,了解孔夫子都出問題,最嚴重的是錯解孟子,注《孟子》根本不相應。所以朱子自己也說,他那個注就是對《大學》讀得透。其他的大概都有問題。能不能讀透,是相應不相應的問題。
要認真讀文獻,讀文獻最重要是求了解,而了解要相應。不相應、不了解,不要瞎講,沒有會心講什麼東西呢?現在中國人對中國古典根本頭腦不相應,為什麼不相應?不是說現在中國人的聰明不夠,因為現在中國人的頭腦橫撐豎架,生命不能順適調暢。中國人本來很聰明,很明白事理,頭腦清楚,事理通達。為什麼現在中國人最糊塗,最不講理?中國人是人類,人類就有共同的理性,為什麼現在中國人完全不理性呢?因為你的生命為一套意識形態橫撐豎架,生命不調暢,血脈不流通。所以柏楊說這個時代中國人是最醜陋的中國人。中國人為了這些意識形態把生命橫撐豎架,理性不暢達,生命不調順。我們現在講《易傳》,講儒家的玄思,你講這一套,相信天主教的人聽不懂,這就是終極關懷的問題。信仰不同不能溝通,到最後,你講那麼些玄理完全沒有用,我相信一個上帝就完了,你那些玄理都是胡說八道。信仰不同不能溝通,就是生命不順暢,理性不暢達。所以生於這個時代,你們要好好讀哲學,要好好讀康德,讀批判哲學,把你的理性調暢通順。科學是科學,道德是道德,宗教是宗教,宗教裏面有基督教,有佛教,道家,系統多端,不能單單你上天堂,我們都下地獄。天天祈禱是一個方式,你認為天天祈禱好,你天天祈禱,我也不反對,但不要以為你的信仰是唯一的信仰,唯一的真理。道家是一個大的智慧方向,代表指導人的生命的一個方向;佛教也是一個生命的方向,儒家也是一個生命的方向。安排妥當,這些都可以交談,可以溝通。
現在中國人不了解中國的智慧,本來是我們的老祖宗,現代中國人就不懂什麼老祖宗,根本讀不懂,好像隔萬重山一樣。不讀中國書嘛!你看大學教育,那些先生講的都是洋文,哪一個讀中國書呢?這是嚴重問題。現代人讀中國書最不相應。洋人頭腦很清楚,很邏輯,現代人能相應,容易讀懂。
《易傳》解釋《易經》能相應,何以見得相應呢?因為《易傳》把握到《易經》的基本觀念,那就是“栽”這個觀念。儒家的玄思從“袋”這個觀念全部展開。你看“裳”這個觀念於《易經》從哪個地方表現出來,《易傳》提出“戲”這個觀念來了解《易經》的道理,這個了解是相應的,何以見得是相應的呢?首先要讀經文,了解卦、爻辭方面何以表示出裳這個觀念。襲跟經哪一方面相應呢?不是憑空來的呀!
為什麼單單中國儒家喜歡講“栽”這個觀念?西方人沒有這個觀念,科學不講這個觀念,西方哲學裏面也沒有這個觀念。那麼,《易傳》所說的“畿”是從哪一方面表現出來的呢?要解答這個問題就要讀《易經》,讀卦辭、爻辭。要了解卦辭、爻辭,就要先了解卦象,卦象就是一個卦的結構。
儒家兩部大經影響最大,一是《易經》,一是《春秋》三傳。《易經》代表儒家玄思,《公羊傳》代表《春秋》大義,《春秋》大義代表儒家的社會哲學、政治哲學、歷史哲學。《易經》玄思代表儒家之理智的俊逸,《春秋》大義代表儒家之道德的莊嚴。
《易經》代表儒家之理智的俊逸,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象數,一是義理。先了解象數方面卦爻的結構,從卦爻的結構表明《易經》有它本身的象數,“栽”的觀念是從象數這方面啟發出來的,易理不能離開象數。
《易經》本身的象數很簡單,就是一個卦是怎樣構成的。“初、上、九、六,二、三、四、五。八字命爻。”你了解“初、上、九、六,二、三、四、五”這八個字,你就可以了解卦的構造,這是《易經》本身的象數。象數是兩個觀念,象是象,數是數。象是主觀地講,是方法學的詞語,用這個方法表示一個道理,是主觀的。這個“象”表示象徵的意思。跟西方“象徵”的意思同。基督教以十字架表示耶穌的精神,這個十字架就是象徵的表示。數代表客觀的宇宙的知識,這個宇宙知識是數學的知識。
數是客觀地講,代表客觀的實在,代表宇宙的真實。《易經》重視數的觀念,這種重視數的觀念跟希臘自然哲學數論派的重數不一樣,希臘數論派是西方式的自然哲學,《易經》從卦爻的結構所講的象數是中國式的自然哲學。《易經》從象數所了解的自然變化,是中國式的自然哲學,跟希臘時代蘇格拉底(Socrates)以前的自然哲學不一樣,這都是客觀的。可以講得明白的,各有好處,可以恰當了解,講得好都成一套學問。中國人沒有理由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