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君子將有為也 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 響;無有遠近A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是以,顯然是接h文講下來的口氣;君子將有為也,謂有 所作為;有行,謂有所行動。問焉,是問筮(卜卦)以決疑; 而以言,問筮時有辭,如某人性別姓氏,今以某事問筮,未知 吉凶得失悔吝憂虞,尚明告之之類。這個問筮之辭,從問笟者 自身來說,就是“言”,對於蓍者來說就是“命”,“其受命也 如響”,言筮受命犹如聲音之迴響,那邊發出的聲音,這邊立刻 就有迴響。形容筮對問筮者的“命”反應極其迅速。這幾句是 指占筮對群眾基礎的幫助。孔子認為君子想要有所作為,想要 採取行動,就用莕求卜卦問其吉凶,通過卦爻辭獲得回答。然 后據以發言行事。《周義本義》朱熹注:“言人以蓍問《易》, 求其卦爻之辭而以之發言處事,則《易》受人之命而有以告之, 如響之應聲以決某未來之吉凶也。”
孔子研究《易經》的學問,智慧成就已達到了極高的境界, 要問的一切事已不謠靠卜卦了。如果自己學《易經》有了很高的成就,修道到了一定的境界,一旦要問事,只要反問自己, 思想念頭一動就知道了,不需要卜卦。而一般人將有所作為時, 將有所行動時,因為G己的智慧不到,只好問筮卜卦。
“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言問筮者所提的問題,在時 間和空間上無論怎樣遠或怎麼近,也無論怎樣幽隱深邃,他都 能遂知來物,即都能回答你的問題,能知未來的吉凶得失。《周 易正義》孔穎達注:“《易》之告人吉凶,無問遠之與近,幽邃 深遠之處,悉皆告之也。”遂知來物者,“物,事也,然《易》 認萬事告人,人因此遂知將來之事也。”
“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此贊《易》理為天下絕 對精密的東西。孔穎達說:“言《易》之功深如此,若非天下萬 之內在極靜妙,誰能參与於此,與《易》道同也。”
孔子說學《易經》這門學問,必須要修到“精微”才能夠 遂知來物。他為《易》學下了定義,說學《易經》是“潔凈精 微”,潔凈,就是必須要對《易經》有非常聖潔恭敬的心情去學 《易經》,學《易》講《易》都要潔凈恭敬,不敢有一點不恭和 隨便。精微就是很科學的,要以很精、很微、很細密的思想, 不但要認真思考,逐字逐句分析及理解,還要有很高的悟性, 能舉一反三。如果你沒有精密的頭腦思維,《易經》是學不通 的,學了也是淺顯的認識,是沒有用的。所以說:非天下之至 精,其孰能與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