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知明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以”是什麼?以是用。用什麼,用《易》。因為《易》能 “彌綸天地之道”。古人所謂“天文”指日月星辰,所謂“地 理”指山川原隰(隰,讀音“xr)。由於日月星辰的運行而生 陰晴寒暑,由於山川原隰的養育而有飛潛動植物。幽是幽隱,意味着所有看不見的。明是明顯,意味着所有能看得見的。幽 明總的是指萬物在生成變化中所表現出的兩種情況。“故”是原 因,“知幽明之故”,是說知道萬物在生長變化中表現出的兩種 情況,其根本原因在於天地兩大資始、資生所發生的變化。這 段話的意思就是說,用《易經》法則仰觀天上日月星辰的文采, 俯察地面山川原野的理致,就能知曉幽隱難見和顯明可察的事 理。
知幽明之故,是我們人類千萬年來一直所追求的文化,幽 明之構成,幽是人們看不見的一面,是陰面;人能看得見的是 光明面,是陽面。通俗點說,“明”就是我們人類世界一切活動 看得見。臂如,人是哪裡來的?有沒有上帝?有沒有鬼神?有 沒有宇宙的主宰?這些看不見的一面,這是幽明的道理。後來 中國文化發展到幽,就是代表陰間,人死了到陰間去了,反正 是看不見的。宇宙很多看不見的事情還有兩面,對於看不見的 一面,要學通《易經》就能知道,因為孔子在《繫辭》中說: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易經》文化的起源,不是肓目想象的,是經過古人千萬年 “仰以觀於天文”,觀察天文現象;“俯以察於地理”,《易經》 上的這個地理並不是中小學課本中的地理,也不是看風水的那 個堪輿術的地理,而是看地文之理,地球的物理,地文之學, 是科學。根據數千代人累積觀察及研究的經驗而畫出了八卦。 這就是《易經》的文化思想,所以知道了看得見的一面,也就 知道了看不見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