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傳》的結構《十翼》《易大傳》《周易大傳》
《易傳》,又名《十翼》《易大傳》《周易大傳》。它有七種十篇。即:《繫辭》上、下;《彖》上、下;《象》上、下;《文言》;《說卦》;《序卦》;《雜卦》。
《繫辭》的內容比較龐雜,它主要是講《周易》的發生、應用,並且又補充解釋卦名的品格特徵,以及作者對《周易》哲學和象學的認識,等等。
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到“《易》曰:4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為《繫辭》上篇。自“火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兒”到“失其守者,其辭詘”為《繫辭》下篇。可以奄不誇張地說:《繫辭》是迄今存世的所有《易》著中最早的一部《周易》學概論。有賴於《繫辭》,我們才對以筮草推求卦象的方法、卦的起源與卦的品格特徵等問題,乃至它自身所包含的哲學思想和歷史內容有了一些認識。《易傳》之所以被稱為《十翼》,恐怕主要是感於此而發的。“翼”字在這裏的意思是輔助。過去很多易學家們都主張應先讀《繫辭》,然後再讀《周易》經文,看來是不無道理的。《繫辭》中包含很深的哲學思想,它融合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精髓,對於《周易》經文由卜筮化的宗教性易學向哲學化的本體論性易學的演進做出了極其甫大的貢獻。它是易學由神學向哲學過渡的橋樑。比如《繫辭》中所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內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足故剛柔相摩,八卦栩盪,鼓之以雷S,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斜;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化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火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這段講述了天地、男女的發生過程,以及統治自然界的基本規律。這是當時的思想家對世界的一個總結。坦書地說,《周易》對中國哲學思想的影響是比較直接地得力於《繫辭》的。
《繫辭》中所講的神、道、形而上、形而下、善、性、仁、知、易等等範疇,尊定了中國哲學思想的骨架。
《彖》是用來解釋卦辭的。
所以,《繫辭》中講“彖者,材也”,也即斷一卦之才。或者說,它是用來解說、總論一卦的品格特徵的。今本《周易》中,《彖》被拆成上下兩篇,分別放在每一卦卦辭后。上經三十卦的《彖》,稱為《彖》上篇;下經三卜卦的《彖》,稱為《彖》下篇。比如,《否卦》的《彖》說:“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象》是解說卦象和爻象的品格特徵的。
凡是解釋一卦卦象的品格特徵的《象》,稱為《大象》;凡是解釋一爻爻象的品格特徵的《象》稱之為《小象》。每一卦的卦辭后都有一條《人象》,每一爻的爻辭后也都有一條《小象》。上經三十卦的《大象》和《小象》,稱之為《象》上;下經三卜四卦的《大象》和《小象》,稱之為《象》下。比如《益卦》的《人象》為:“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晉卦•六五》的《小象》為:“矢得勿恤,往有慶也。”《文言》是講述《乾卦》和《坤卦》的品格特徵的。它被放在這兩卦經文最後。對《乾》《坤》兩卦專有文章闡述,可見這兩卦作為《周易》之萏、父母之卦實有統轄全部六十四之意義。
《文言》中又對《乾》《坤》兩卦卦爻辭進行了再解釋,但是不講象。
《文言》開義理派解釋經文本義的先河。如《文言》中對《乾坤•初九》解釋為:“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世,不成名,遯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說卦》是講八卦的取象及其品格特徵的。
它的文章結構顯得較為凌亂,但它對《周易》象數學的研究有非常的指導價值。比如,在講震的取象時,《說卦》認為:“璣為雷.為駿,為玄黃,為靑,為大塗,為長子,為決躁,為蒼笟竹,為萑葦。其於馬也為善鳴,為拜足,為作足,為的顙。其於稼也為反生。其究為健,為番鮮。”
《序卦》是講六十四卦排列順序的由來和這種卦序所包含的哲學思想。
《序卦》的這種天地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發生觀,標志著比較成型而系統的儒家世界,生成模式的建立。
最後便是《雜卦》了。《雜卦》是講六十四卦卦名在象學上的品格特徵和它所積澱的內容,它沒有一定的組織結構,多以四字為一句的詩句式語言來表達。比如,《雜卦》開始就講:
“《乾》剛《坤>柔。《比》樂《師》憂。《臨》、《觀》之意,或與或求。......”
介紹了《易傳》各篇內容之後,我們可以發現:《易傳》絕非一人一時之作。
從北宋歐陽修在《易章子問》中it先提出疑問以來,歷經古今眾多學者的研究,至少已經推翻r《易傳》為孔子所作的傳說。但是問題還不那麼簡攀。關於《易傳》各篇成書先後順序的問題,關於孔子與《易傳》之關係的問題,特別是關於《易傳》與《周易》經文之關係的問題,如此等等,都需要加以研究以求確解。然而這些問題至今仍無長足的進展,這隻好有待他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