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爻八卦之:卦名
卦名的由來至今還是一個懸而未解的問題。雖然有一點是明確的:大多數卦名都是卦爻辭中象辭的取象。如《漸卦》的六條爻辭都講“鴻漸於口”,於是就抽取其象辭中一致的“漸”這一動象而定名為《漸卦》。
考古學的證據是:
陝西鳳雛周原卜甲上所刻的“七六六七一八曰其亡咎既魚”一段文字,“其”為卦名,“亡咎既魚”為兩個卦辭,而且還是兆辭。但是,“七六六七一八"這一卦象為今本的《蠱卦》,今本中又沒有《其卦》。則《其卦》或者為某種易朽(非三易)中六十四卦卦名之一,或者為三易的原始卦名之一。
河南安陽四盤磨卜骨上所刻:
七八七六七六曰隗。
七五七六六六曰魁。
“七八七六七六”的卦象即《未濟卦》,“七五七六六六”的卦象即《否卦》。在《連山》卦序中,《否卦》為第十六卦,《未濟卦》為第六十四卦。而按照張政烺先生所主張的“魁和隗當是卦名,猶《周易》稱這兩卦為否和未濟。按照古人的習慣,魁和隗列居篇首就有可能成為這部筮書的書名”之說,則應該是第一卦和第二卦。可以卦名上“魁和隗”是“連山”的別名了,而卦象卻不對,而且也和第一卦是《艮卦》、第二卦是《謙卦》的《連山》易學常識不符。因此,張政烺先生的“卦名•篇首說”說服不了卦象的問題3這正是問題的複雜性之所在。
先看“七八七六七六曰隗",“七八七六七六”的数字卦象即《未濟卦》。隗者,郭慶藩《莊子集釋》:“凡言隗者皆在內之名。”故“隗”有“內”之義。內者,中也。證見《史記•孝武本紀》:“則厚禮置祠之內中。”《彖傳•未濟》:“未濟,柔得中也。”可見《未濟卦》有“中”之義。則“隗”也有“中”之義。卦名為《隗卦》,但是和今本《未濟卦》在卦名上有相通之處。
再看“七五七六六六曰魁”,“七五七六六六”的数字卦象即《否卦》。卦名為“魁”,“魁”字通“傀”。證見王先謙《荀子補註》引郝懿行:“魁與傀俱聲近假借字。”傀者,楊驚《荀子注》:“傀,傀偉,大貌也。”則“魁”有“大”義。大者,《爾雅•釋詁》:“丕,大也。”則“魁”又可通。“3S”字,金文中多作“不”。金文中的習慣用語“不顯”即“丕敁”。不者,否也。證見《說文解字》:“否,不也。"可見《否卦>的原始卦名是《魁卦》。
陝西鳳維周原卜甲上所刻:
七六六七一八曰其。亡咎。既魚。
“七六六七一八”的卦象即《蠱卦》。而今本《蠱卦》全文中並沒有“亡咎。既魚”內容,只是從內容上看有“無咎”一語,或可等同為卜甲上的“亡咎”。我只能把這裏的“亡咎。既龜”看作是《蠱卦》卦辭之遺失者,即,完整的卦辭應當是:
蠱:元亨,利涉在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亡(無)咎。既
魚(譽)。
因為這裏的“先甲三日,后甲三日”之後沒有更具體的吉凶說明。所以,完整的《蠱卦》或者應該如下:
蠱:元亨。利涉在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無咎。既譽。初六:干父之蠱。有子考。無咎。厲。終吉。
九二:干母之蠱。不可貞。
九三:干父之蠱。小,有悔。無,大咎。
六四:裕父之蠱。往,見吝。
六五:干父之蠱。用譽。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亊。
從卦名上矜,“七六六七一八曰其”是百分之百的標準形式,“曰”字的使用說明了它作為卦名的可信性。但是,今本卦名中並沒有《其卦》。而“其”字卦名和数字卦的對應卦象“蠱”字之間的內在聯繫也需要揭示。(詩•王風•楊之水》中的“彼其之子”,《鄭箋》中的“其,或作記,或作己”,可證“其”“己”相通。“己”在字形上又可通“已”。“已”即蟲、蛇。甲骨文中的“盛”字上•‘蟲”(即“巳”)下“皿”。《通志•六書》:“造蠱之法,以百蟲置皿中,俾相啖食。其存者為蠱,故從蟲皿也。”可證《其卦》即為《蠱卦》之原始卦名。
再看商周靑銅器上的卦名
《銅方鼎》銘文:
六一七六一六丁者。
“六一七六一六”的卦象即是《困卦》。今本《困卦》全文中無“丁者”二字。見如下:
困:亨。貞:大人,吉。無咎。有言不信。
初六:臀困於株木。入於幽谷。三歲不見。
九二:困於酒食。朱紱方來。利用亨祀。征,閃。無咎。
《困卦》卦名在馬王堆帛書《周易》和上海簡《周易》完全一樣,阜陽簡《周易》中沒有出現《閑卦》卦名,但是大致也應該一樣。但是,這裏出現的《丁者》二字卦名的含義十分清楚。“丁者”,《史記•律書》:“丁者,言萬物之丁壯也。”《白虎通•五行》:“丁者,強也。”故《丁卦》又可名為《丁壯卦》和《強卦》。《詩•小雅•北山》:“旅力方剛。”剛,強壯之義。而《困卦》有剛搶之義。見《彖•困卦》:“閑,剛拚也。”可見,“丁者”和“困”之間的關係是“剛拚也”。由剛強到剛拚的演變正是對《困卦》卦義本質的說明,而《銅方鼎》銘文中的“丁者”則代表了比較原始的卦名。
另外,今本《易經》中還有四個卦沒有卦名。如《同人卦》和《否卦》,說明見上一章。很多學者認為這是傳抄過程中遺失了。我們則認為,《同人卦》《否卦》《艮卦》《贈卦》這四個卦,並非由於傳抄遺失了卦名,而是在傳抄過程中卦辭與爻辭發生了錯換的現象。詳細論證請見拙著《周易發生學》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