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爻位:今本、古本中的爻位
今本、古本中的爻位有十四種,如下:
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用九、用六。
根據考證的結果,最初並沒有爻位表示,只有卦象、卦辭、爻辭。當時有的是另一種表示法,即以卦象表示卦象的爻位表示法。如《左傳•庄公二十二年》記載:
周史有以周易見陳侯者,陳侯使筮之。遇《觀》之《否》,曰:“是謂‘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此其代陳有聞乎?”
這裏的遇《觀》之《否》,根據“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來看,是指《觀卦•六四》爻位。
又如《左傳•僖公二十五年》:
公曰:“筮之!”遇《大有》之《睽》,曰:“吉。遇‘公用享於天子’之卦。”
這裏的遇《大有》之《睽》,根據“公用享於天下”來看,是指《大有卦•九三》爻位。
可知,原始經文中是用“遇口之口”來表示卦象爻位的。
最早出現爻位的今本、古本表示法的見於《象》的《屯卦》註釋中:
六二之難,乘剛也“十年乃字”,反常也。
這裏的“六二之難”,指《屯卦•六二》中的“屯如遮如,乘馬班如”之象。迄今為止,這是爻位出現的最早記錄。顯然應晚於《左傳》《國語》中所有引用卦爻辭的時代。它是《周易》經文形成兩個重大的形式上的變化之一。(另一次重大的形式上的變化為卦序的排列。)
關於爻辭古代有周文王作爻辭、周公作爻辭、孔子作爻辭等說。今本、古本爻辭一直是一個殘缺不全的體系。這有以下錶現:
(1)爻辭組織形式應是象辭與兆辭一一對應的形式,但今本、古本皆有大量不對應的現象存在。如《大壯卦•九二》《萃卦•九四》。
(2)不同卦兩有相同爻辭,採用留前去后的方法,則後面出現的不少爻位的爻辭顯然是不存在的或說遺漏的。如《泰卦》《否卦》初六。
(3)爻辭中混有少量卜辭及後人讀《易》註釋。如《卦•九二》“莫夜有戎”、《閑卦•上六》"動悔,有悔”為前者;《小過卦•上六》“是謂災眚”為後者。
但根據爻辭構成形式上象辭與兆辭的對應性,可知爻辭與卦辭皆應出自同一時代,是一次作成的結果——這裏的一次,指出自同一時代、同一個或同一類(學派、師承)巫史的製作,有個歷史過程的一貫性積澱其中。
關於卦序迄今我們知道有四種卦序:《連山》卦序,以艮為首;《歸藏》卦序,以坤為首;《周易》卦序,以乾為首;帛書《周易》卦序。實際上,還有更多的卦序排列類型,如邵雍的先天卦序,《說卦》卦序,《繫辭》中十三卦的卦序,《雜卦》卦序,《易繇陰陽卦》卦序,等等。
但今本、古本《周易》經文的卦序出自儒家學派之首,即是《序卦》作用下的產物。帛書卦序與之相異,說明當時卦序排列有幾種並存的吋能,是各有師傳的一種反映。其重大區別是:
今本、古本卦序是儒家學說在倫理學及本體論上的反映。而帛書卦序,儘管也出自儒學之手,但卻是象數學和歷史觀的反映。詳細考證可參考《周易發生學》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