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入门与应用 周易 正文

六爻卦象山在地中勞謙之象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六爻卦象山在地中勞謙之象

  這一爻,從象數來說,又怎樣解釋呢?首先看看謙卦的卦圖。“下卦”是艮卦,是山的象徵;“上卦”是坤卦,是地的象徵。各位一看,這個卦是象徵山在地之中,我們叫“中”,常識則說山在地之下。山本來是在地之上,現在這個卦象顛倒了,說原本的高山現在反而處於比它低的地之下,豈不就是比喻自己本來高高在上,卻自願降到低於自己的人之下?即對低於自己之下的人都謙遜到極點。如果再從較高的一個層次來說,為什麼叫作“山在地中”?意思是眼中看見的山,表面上是在地之上,但事實上,這座山是深人地下到極點的。它本來應該是高出地面的,卻又深入地下,表示它雖是高,但它卻是自地之下(中)升起的,所以是真正的謙遜。相反如果地在山之上,只是形勢上你不能不謙遜,那就是假謙遜。現在你既是高高在上,又是自己願意降低至地下,那才是你自動自發的謙遜,是內心真正的謙遜。所以是山在地中,不說山在地下。在下面的艮卦,其實象徵著陽爻從原本最下的初爻一直上升到二爻、三爻。升至九三,已經是“下卦”最卨之位,不能再升了。當一事物由最低升到最高,不能再升,它就會自動停止下來,而且是心甘情願的停止。

  許多年前,有人說今生能夠喝一瓶“可口可樂”,已經非常滿足,死無憾矣。但當他喝了一瓶“可樂”后,不過如是。那他還會不會說“死無憾矣”?未喝之前,一生念念不忘,喝了之後,覺得沒有什麼。例如貧窮的人,有很多事物總希望要嘗試一下,嘗試后就感覺不外如是。因此,當它升到最高,就心甘情願安分地停在那裡,安於所止,心甘情願,理所當然地停在這一位罝。這就像高山一樣,矗立在地面,心甘情願停在那裡不動,不會有什麼非分之想,去屈己攀附其他事物以求達到非分的目的,因此它是安於所止。人類受到名、利、情的引誘,結果我們的內心就向外追求,循正當途徑得不到,很多人就會往邪道發展,造成人類道德行為的墮落。假使人類安於所止,我們就明白什麼叫“正義”。能夠遵守正義而行,所想、所做的都會符合最髙的道德。如果我們體會到“山”蘊涵的性質,變成了人類德性的話,山就象徵道德。所以孔子在《論語》中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將懦家所最推崇的最高仁德和山比附,認為山具備了懦家最推崇的仁德。明白了這點,我們就知道謙卦的下卦艮卦,象徵著這個人止於道義、止於仁德,具備了最高的德性。

  從卦來說,“下卦”即“內卦”,象徵事物的內在本質。“上卦”即“外卦”,象徵顯露於外的事物和行動。這個“內卦”象徵著人心之內、人的肉體之內具備了最高的道德,所以孔子就稱他“德言盛”,意思是說到道德,這個人的道德極為盛大。道德是內在的,然後再表現於外。因為在“內卦”,就指身內有最高的道德。而上面的坤卦德性是順。所謂“順”,即是柔順、恭順。因此,

  “外卦”的坤卦就是象徵這個人表現於外的一切言語行動處處表現出“恭順”這一特質。我們知道在中國文化中,“禮”的意思是崇人、抑己,也就是“尊人卑己”,別人是受我尊敬的,自己則要降低身份,向別人致敬。這是出自恭順之心,然後發之於外,表現出禮的真正精神,所以叫作“禮言恭”,要從外表表現出來對別人的一切禮儀,達成禮背後恭敬別人的德性。因此說,勞謙君子,他內心具備最崇高的道徳,外表表現出最謙遜的態度,爻辭的文義就是從這個卦本身的意義得出來的。

  不單如此,大家再看看這個卦,六爻中,只有第三爻是陽爻,其他五爻都是陰爻。凡遇到這類卦,這唯一的陽爻(或陰爻)就是最尊貴的,受到其他爻的擁護、愛戴和支持。在這裏,就說出了整個卦的五個陰爻都嚮往、追隨九三這個陽爻。至於第五爻本來是象徵君主之位,但六五是陰爻,由於陰爻代表道德差、才幹弱,陽爻則代表道德好、才幹強。因此,在上柔弱的君主信賴九三這一大臣,讓他執行各種政治措施。而在九三之下的兩個陰爻(初六、六二),象徵在下的民眾,在下的民眾也是全心全意、心悅誠服地追隨九-,樂意接受他的命令。再進一步,請各位看看二爻、三爻、四爻組成的“互體”坎卦。

  易學認為事物的外表固然重要,但事物內在的結構、內容,同樣反映出這個卦更重要的精神和特質。所以我們不獨要了解這六畫卦的外表,還應該深入了解卦中的結構、內容。例如單看這堵牆外表的油漆是不足的,我們還要看它是水泥三合土做的、還是紙做的,那就是要看它的結構問題。二、三、四這三爻,組成一個“互體”,這個“互體”是坎卦。各位體會一下,坎卦就是流水,有沒有人見過河流的水停止不流動?如果停止了,就有大問題了。河流的水不停地流動,你說是否很忙碌?因此坎為勞,即“辛勞”的“勞”。而九三剛好在“勞卦”中間,象徵它極其勞苦。究竟它如何勞苦?我們可以細心體會卦象。我們看看另一個“互體”,即是三、四、五爻組成的三畫“經卦”,這個我們可叫作“互體”,嚴格來說,我們叫作“約象”,這是震卦。震卦就是馬匹,馬上身不動,只有四條腿在動,因震卦六四、六五兩爻為陰爻,陰象徵靜止不動,而在下的九三陽爻,陽象徵動。由此引申,震卦甚至可以代表我們兩條腿,因為我們行走時上身不動、下身動。如果就馬匹來說,這是馬腿。上面的“外卦”是坤卦,坤卦的象徵是車。接着,各位看看“下卦”,初、

  二、三爻是艮卦,象徵山。剛才所說的第一個“互體”,坎卦代表水。各位可否運用聯想力,將這四個象徵組成和人類有關的事情嗎?

  這是象徵九三這個大臣,上為國君,下為平民,坐着用馬來拉動的車,驅馳於整個國家最難於行走的山水之間,處理國家的事務,可說是非常勞碌。我們今天旅遊非常舒服,但古人旅行是最辛苦的。特別是古人的道路不是今天平坦的道路,而是在山水之間。水是危險的,山是崎嶇的,坐着馬車來往山水崎嶇、危險之處,都是為了國家。難道這還不算勞苦?因此,這個卦象將卦內這個人的艱苦,和他的不居功,“德

  言盛,禮言恭”,全部表現出來。所以就說“君子有終”。

  為何“有終”?為什麼叫“君子”?首先我們知道第三、四爻在三才屬人,第三爻還特別稱為“人位”。陽爻代表德性,陽爻在人位,當然是君子。陰爻則相反,陰爻是小人。大家還記得乾卦的九三嗎?它由象徵龍忽然變成象徵人,爻辭是“君子終曰乾乾”,所有的陽爻,雖然在不同的卦,但在同一爻位,性質和乾卦的六爻是息息相關的。因此,這個九三,其實就是類似乾卦的九三。而他所謂“勞”,不是勞於吃喝玩樂或為非作歹的事,而是進德修業,他遵從“君子終H乾乾”之義,“乾乾”進德修業。他不僅僅修業,還要進德;內心謙遜是進德,表現於外的行動就是修業。

  為何乾卦九三“君子終tr用“終”字形容?因為它已經到達了“下卦”的最上一交,第三爻就是處於“下卦”的最上。從整個卦來說,它是第三爻;從“下卦”來說,它是最上的爻,等如“下卦”到此終結。而乾為天為日,下卦乾卦升到三爻結束,因此它是“終日”,而謙卦這裏就說是“君子有終”,也即結束,這是第一個“終”的意思。第二個“終”的意思,可能今天搞生物遺傳學的人最有興趣。下面的卦是艮卦,艮卦的性質是“成始成終”,即開始是它,結束也是它。艮卦在六十四卦中,有一最大的特色,就是事情的開始是由它發動,事情的結束是由它終結。我們現在說的類象,超過百分之九十是出自《十翼》的《說卦傳》,有一些我來不及解釋,只能夠把根據它所說而得出的結論說出來,各位可翻查原文。如果你真要懂得象數學,就要用笨法子,像小學生一樣,將《說卦傳》背熟,而且能夠靈活運用,一看就知是什麼象徵,一看便能夠解釋,這需要把它背到爛熟,然後你再讀二三十次也無妨。最好不要一天讀熟,而是每日讀一次,直至能夠背誦為止,這才能真正消化、觸類旁通。這以前已說過了,這裏再提醒各位而已。

  為何艮卦如此重要?我們立即想到傳說中三種不同系統的古易之一的《連山易》。“連山”是首卦,亦是整個系統的結束。學問是繼承的,因此後來的《周易》也繼承了這意思,例如“先天八卦圖”和“後天八卦圖”。(見下頁)

  在“後天八卦圖”中,艮卦剛好位於“成始成終”的位置,因為它剛好處於冬天到春天的中間位晉上,於是它既是冬天的結束,又是推動春天的幵始,這就是“成始成終”。因此,艮卦本身有“終”的意思,所以是“君子有終”。而艮為山,泥土升到最高不得不停下來,便形成了山,是造山運動的終結,所以也是“終”。還可以多說一個原因,因為愈多相同的例證,判斷就愈準確。各位還記得坤卦《象傳》“用六永貞,以大終也”嗎?這是《小象傳》的文字。陰本來是小,但它到最後一變,就變成陽,而陽是大。正是它開始是陰,而結束是陽,因此說是“以大終”。現在將這“大終”的意義(坤為臣,能盡最大的臣節,即能大終)用於這裏,所以就說是“君子有終”。我們用了後世的象數來解釋,所以不接受高亨教授的說法,說有好結果是“終”;而是說他自己努力到最後,才叫“終”,和好壞無關,堅持到最後就叫“終”,原因就在這裏。

  通過詳細地解說這個卦后,各位便知道象數就是如此。而爻辭說“勞謙,君子有終,吉”,原因也就在於此。

  《易經》的六十四卦,包括最高的乾、坤兩卦都不是全吉的。唯一的例外是謙卦,只有它在六十四卦中,六爻判斷都是吉的。為什麼?可能是我們中同的古人,一直以來對謙遜之德特別重視。有一句今天仍常在人口的諺語“滿招損,謙受益”,它出自《書經》,可知遠古的中國人已經特彆強調謙遜的重要性了。此外,《書經•大禹謨》(撰作時代略后)還有幾句話:“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你因為能夠不誇耀自己,所以整個天下,沒有一人可與你爭能,即沒有人能勝過你的才能;你因為不誇耀自己的成就,所以天下沒有人能與你爭奪你應該得到的功勞。這可能就是謙卦九三爻辭要表達的意義。這番話,不只懦家認為合理,道家的老子也同樣接受了《書經》的影響,《老子》說“夫為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正是由這幾句引申出來的。但是我們知道孔子教學生,最注重就是承繼中國古代的文化遺產(《詩》、《書》、《禮》)。因此《書經》的思想對懦家學者來說,感受比道家的學者深,所以孔子就從《書經》的古代教訓中,藉着謙卦發揮謙遜的道理。

  這個道理變成了中國人的美德,也變成了中國人最吃虧的事實。中聞人有十成本領,也謙虛地說自己只有五六成,總是壓低了自己,因此在今天會吃虧。而西方人會如實說自己有十成,美國人則會說有十五六成,當他自己說十五六成,而你說五六成,他打個折扣,你就變成只有三成的才能。他不知道中國人這樣謙遜,只想到美國的文化是有五成也會說有十成本領,因此你說有五成,他就當作只有二成半。中國人這樣很吃虧,但這其實是我們的美德。現在香港人大多學了美國的作風,誇大自己的才能,這種美德今天已經消失了。其實這樣誇大是否可行?“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你愈誇大別人就愈反感,你愈吹噓別人就愈把你降級,所以不一定是對自己有利的。中國人謙虛的美德,經過事實的考驗,別人最終發現你說五成,其實有十五成,於是會把你捧高,因為你不吹牛;你愈吹牛,別人便會對你提高寄望,而一旦失望,因而把你降級,這就自己吃虧了。這種精神很重要,所以浪費一些時間來說明。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