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入门与应用 周易 正文

養生最高境界是養心,養心最高境界是慈悲!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現代人養生的方式多種多樣,數不勝數,但是卻忘了,養生不如養心。

 

最好的養生,是內心慈悲。

 

《中庸》里講:“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壽。”

 

一個有道之人,慈悲的人,定然福壽安康。 

 


 
人有了慈悲之心 就會變得寬和

 

一個慈悲的人,從不斤斤計較。

 

他們總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為對方開脫。

 

被別人冒犯,情緒也不容易走極端

 

他們能容人,能諒人,內心常常處於安寧的狀態。

 

晉代著名養生家葛洪雲:“常其寬泰自居,恬惔自守,則身安靜,災害不幹。”

 

內心安寧的人,身體更少出現問題。

 

因為情緒穩定,不會大起大落,所以氣血就不會停滯。

 

他們敞開心扉,寬恕了別人,把憤怒、焦慮、恐懼都放出去,氣血自然通常無礙。

 

正所謂心寬一寸,病退一丈,寬恕才是最好的藥方。

 


 
人有了慈悲之心 就會懂得感恩

 

父母養育我們,不是理所應當,我們要懂得感恩。

 

自然萬物供我們取用,也不是理所當然,我們是自然的一部分,享受的是自然的贈與。

 

世界不是圍繞着我們轉動的,明白了這一點,人才會有謙卑之心,才會懂得感恩別人的贈與。

 

不懂感恩的人,總是天上地下唯我獨尊,他們不懂謙卑,總是狂妄自大,索求無度,貪婪狂妄。

 

周潤發、邵逸夫、比爾·蓋茨,這些富豪們正是因為懂得感恩,所以才會選擇裸捐。

 

所有人都在苛求財富,他們卻選擇把財富還給公益、感恩大眾。

 

他們從不認為自己佔有了財富,反而謙卑地面對世界。

 

他們內心沒有貪婪鬱結,反而活得簡單通透。

 

《黃帝內經》有言:“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者,“德全而不危”。

 

索求無度,不懂感恩的人已經喪失了德行,遲早要遭受禍患。

 

 


 
人有了慈悲之心 就會變得善良

 

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道:“夫養性者,性自為善……性既自善,內外百病皆悉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徑也。”

 

保持善良,百病不侵,才是養生的大道。

 

李嘉誠退休之後,醉心公益,出入各個公益組織,為人們帶去溫暖和快樂。

 

他有時候要工作到凌晨,甚至比退休之前還要忙。

 

家人看不下去,希望他能愛惜自己的身體,但是他卻越忙越精神。

 

他說:一個人最要緊的是內心的快樂,物質的富足只是一方面,更多的是內心的快樂和富足。

 

現代醫學也認為:快樂的精神狀態可以讓人的免疫力大幅提高,增強抗病能力,利於治病防病。

 

有一個仁慈善良的心,能讓人收穫快樂,它讓人長壽,是健康的源泉。

 

孫思邈說:“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

 

一個人不講究品德修養,即便服用靈丹瓊漿,也無法延年益壽。

 

最好的養生,是養心,養一顆慈悲的心。 心懷慈悲之人,以愛待人,寬容仁厚,不役於物,也不傷於物,不憂不懼,所以才能長壽。

 

 

 

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