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地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 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聖人之道者,此之謂也。”
【譯文】
《易經》中有聖人應用的四項方法,即用《易》立論者崇尚其卦辭、爻辭;決定行動時,應仿效其中的陰陽變化,以趨吉避凶;製造器物時,要重視其卦的象徵關係;進行筮占時,要重視大衍之數的推衍程序。所以,君子將有所作為、將有所行動時,必占筮以求教於繫辭。蓍策受令后立即運策衍算,從而尋找所要貞問的卦爻,不論遠近、幽暗難明、深奧難懂,隨即知道未來的事物。因而,要不是易理具有如此精妙的道理,又怎能有這樣的功效啊!在揲蓍求卦中,有叄數、伍數的變化,其數交錯綜合。把爻的變化會通起來,就形成宇宙間錯綜複雜的事物;窮究《易經》卦爻之數,就明確了天下事物的種種現象。所以,如果易理不是含有如此真實的變化,哪又會有這樣的功能呢?《易經》本身沒有思維功能、沒有作為、寂靜不動的,但只要能夠感應,就能貫通天下一切道理。所以,如果不是易理具有如此的神妙性,又如何有這樣的功能呢?
由於易理精深,故聖人用它來探求事物之理,可以極盡其幽深,研求其幾微。正因為易理深隱,所以能貫通天下人的意志;正因為易道微妙,所以能成就天下的事物;正因為易道有如此神妙的功能,所以雖無心疾求,卻應對神速,雖不用力去行,卻能以理貫通天下。孔子讚歎說:“《易經》中包含了辭、變、象、占這種聖人應用的方法,就是講的這個道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