巳時:思慮過多,脾也會“痛”
《黃帝內經》認為,人有喜怒悲思恐五志,心主神明,一切思慮都與心有關,然而脾之志為思,故有“思出於心,而脾應之”之說。也就是說正常的思慮對人並無影響,但是如果思慮過多就會傷了脾,影響人的身體健康,天長日久甚至會威脅人的生命。
脾主思,過度思慮會導致脾氣鬱結,運化失調,從而引發一系列疾病,因此,人應採取情志療法。中醫五行學說認為,肝木克脾土,所以想要緩和思慮對脾髒的傷害,如果你能夠想些令人憤怒的事就可以抑制思慮。
巳時脾主思,思慮傷脾
李清照曾寫過“人比黃花瘦”來表達一種思念,這也是有一定的醫學根據的,因為相思過度容易使人飲食不香、消化不良,久而久之整個人都會消瘦下去,從而傷及脾胃。脾是氣血生化的根源,若脾虛則氣血虛弱,其他各臟腑也會受到牽連,天長日久則百病纏身,甚至於威脅人的生命。因此古人所說的“相思病”能使人死亡並非誇大其實。
思傷脾並不單單指相思,思考過多也容易對脾造成傷害,這主要多見於用腦過多的人群,比如《三國演義》的諸葛亮,他一生足智多謀,神機妙算,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但是卻因思考過度病死於五丈原,享年只也54歲,從而留下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感慨。
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用腦過度從而身患疾病的人,比如每年高考前的學生,常常會因為經常使腦處於極度緊張狀態中,因大強度地用腦以致思慮過多而傷脾,從而患上神經衰弱,它主要表現為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力下降,易疲憊等。也有一些壓力大,有腦過度的上班族,他們經常習慣朝九晚五地使大腦不停處於工作狀態中,使得脾臟受損,進而產生頭暈、易倦怠等癥狀。
一般來說,人的精神思維主要是靠脾氣的健運,然後從飲食消化中吸收充足的能蛍,使得氣血充足,以滿足人的精神思維活動,如果你不注意休息,過度地用度思考或者是讓腦子時刻處於憂慮、緊張狀態中,就會加甫脾氣的負擔,一旦承受負荷過重,就會使脾受損,進而影響人的身體。
中醫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認識到人的精神狀態與消化機能關係甚大。如果憂思惱怒、久郁不解,則傷及於脾肝。肝氣不舒橫逆犯胃,灼傷胃之脈絡,絡破血出,就足上消化迫出血,嘔血或排黑便6
據調查發現,女人的自我控制情緒能力要比男人弱,這也是為什麼女人在遭受到打擊之後容易生病的原因。尤其是在她月經前後的時候,女生最容易生病,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女性以血為主,來月經前後時,她的血就會往下行,血行於下,而氣浮於上,如果女人本來就很悲傷,這個時候更容易引發悲傷情緒,故而使得人體的免疫力下降,外邪易入侵身體感染疾病。
巳時養護脾經,預防思慮過度
中醫養生有一句話:“恬淡虛無,真氣從之。”它的意思就是說當你自己的心情處在一種非常平靜的狀態時候,你的氣血就會正常地運行,這種正常的運行可以幫助人身體維持生命活動中的重要功能,反之則會使氣血逆亂,導致疾病。
思慮是一種情志活動,而且也是正常人必需的活動,如果一個人不懂得思考的話,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更加無法在社會中生存,而且不思慮還會有黏滯、懶惰之象,人也會越來越胖,濕氣特別寬。所以思考不可少,但是思慮應注意適度,不能太過也不能沒有。
如何適度思慮呢?比如,你思考一道很難解答的題,應順其自然,而不是“死鑽牛角尖”,當你實在想不出答案時,就要將心放寬,遇事常開導自己。這樣就能夠避免傷脾。
思慮過度的人也可以多食葯食俱佳的食材一茯苓。它被稱之為健脾益壽第一葯,而且極易尋找,不僅適合作藥材也可以做膳食食用。中醫認為:茯苓歸心、肺、脾、腎經,且藥性平和,既能健脾滲濕,又可扶正祛邪,對身體沒有明顯的毒副作用,長期服用能夠豐官營養,強壯體質。《神農本草經》對於茯苓這樣記載道:“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
不僅如此,當你思慮過度時也可以用以毒攻毒的方法達到治療的目的。比如中醫五行學說認為,肝木克脾土,所以想要緩和思慮對脾髒的傷害,如果你能夠想些令人憤怒的事就可以抑制思慮。但是怒傷肝,因此用事應十分注意,如果你沒亊找氣生,脾可能沒亊,肝臟卻出了問題,使得自己損了夫人又折兵,得不償失。
隨着社會的飛速發展,很多人常常會因為工作壓力大、情感波動大進而使自己思慮過多,而且有時還會茶飯不思,或者是情緒時而高漲,時而愉快,從而使脾受傷。即使吃什麼的靈丹妙藥都只是“亡羊補牢”,只有強加內心的修鍊,在日常生活中淡然處事,寵辱不驚,才會健康長壽!
周易在線查詢:周易算命
本文來自專題:巳時是幾點到幾點鐘, 巳時出生的人是什麼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