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人把煩惱增多、心裏空無歸咎於物質的昌盛,其實不盡然。物質會對人心發生必定影響,但要害仍是人心在作怪。煩惱多,是由於物質條件改善後心裏固執的東西更多了。
圖片來源:
兩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睹明星而悟道,他不由慨嘆:所有眾生都有一顆本自具足的菩提心。不論咱們從前多麼貪婪、殘酷、奸詐、愚昧,都從未令它有絲毫減損。它一向在那裡,從未離開過咱們,所以修行不為再去成果什麼、證明什麼,而僅僅引導咱們放鬆下來,漸漸去貼近良心。
咱們之所以很難體會到良心,是由於咱們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大都在牽着咱們朝與良心相反的方向走。許多習氣,尤其是心的習氣,讓咱們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困境,比方前面說到的緊張對抗,還有趨利避害、推卸責任、自以為是、太介意自己的方法等等。咱們修行便是要以一種溫和的方法扭轉這些習氣,使自己逐漸擺脫困窘的境地。
趨利避害大概是所有眾生最根深蒂固的一個習氣。趨利避害自身並沒有問題,咱們想脫離苦楚、尋求擺脫,這便是趨利避害的一種體現。但問題是許多人對趨利避害上癮,只要一感覺不舒服立刻就另外尋覓慰藉,不給自己留一點時間去認知和體會。
天熱要開冷氣,天冷要燒暖氣,風吹日晒很辛苦,出門要坐車。就在這個忙不迭尋覓安閑的過程中,咱們不但錯失體會四季的樂趣,而且還變得越來越軟弱,越來越容易受傷害。
對趨利避害上癮,也有人稱之為“縱慾”。咱們一般認為花天酒地、紙醉金迷才是縱慾,不過在較微細的層面上,只要有條件,每個人都願意縱慾,由於縱慾是人們躲避不安的習氣性方法。
人們孤單、愁悶或許感覺有壓力的時候,會喝酒、暴飲暴食、購物、打電話、上網,或許窩在沙發里不停地換電視頻道,橫豎便是不想留一點空間給自己去面臨那份孤單、愁悶或壓力。
用來協助咱們躲避不安的種種活動自身,又會帶來新的煩惱和問題。咱們的初衷是讓自己免於苦楚、得到安閑,而實踐做的卻是用一種苦楚代替另一種苦楚,如此循環往複,更強化了咱們的恐懼。
曾經的人解悶心情還能寫信、看書或培育某種陶冶性情的愛好,而現在的人遠沒有那份耐心,除了對輪迴,對什麼都很快就厭煩。人生如朝露,可咱們似乎還嫌它過得不夠快。現代社會處處可見許多人對趨利避害上癮,人們不能容忍哪怕是一丁點的不舒服、不滿足、不方便,所以不停地尋覓安慰、快捷,而且信任能找到。
常聽人把煩惱增多、心裏空無歸咎於物質的昌盛,其實不盡然。物質會對人心發生必定影響,但要害仍是人心在作怪。煩惱多,是由於物質條件改善後心裏固執的東西更多了。
曾經你或許只要一塊手錶舍不下,現在卻有房子、車子、存款時間牽着你的心。心裏空無也是由於物質豐富後有更多躲避苦楚的挑選,你能夠更頻繁地變換安慰的方法,成果你便更頻繁地感受到不滿足和挫折。
咱們還記得小時候吧,特別是物資缺少年代里長大的孩子,一塊糖、一件新衣服就能讓你快樂好久。當你從父母或其他人手裡接過這樣的禮物時,你心裏充滿了感激。你會說謝謝他們,你會非常珍惜那塊糖並用心去品味它的滋味,你會懂得欣賞自己的新衣而且真心讚賞它的夸姣。
可是跟着年紀的增長,你眼裡的禮物越來越少,你能得到的越來越多的東西都被認為是理所應得,由於你聰明、精幹、努力。然而,這個世界上聰明的人許多,自閉症患者中不少便是某些範疇的天才。精幹的人也多,努力的就更不用說,你看建築工地上的那些工人,誰不比你辛苦?可是,並非所有比你更聰明、更精幹、更努力的人都過得比你更富足安閑。只能說你比他們走運,而你卻忘記感念自己的福報。
我並不是說人生在世就應該低頭接受苦楚,其實不是咱們自己挑選受不受苦的問題。佛陀早就告知過咱們:諸受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