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在《中庸注》中說: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一個人心存敬畏,就能按照自然規律和道德準則行事,追求和諧與真、善、美;一個人心無敬畏,則會肆無忌憚、為所欲為。敬畏是自律的開端,敬畏也是行為的界限。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對敬畏之心的理解和認知會有很大的差異,但從字面上來說,敬畏之心就體現在“敬”和“畏”這兩個字,也就是了解成功的不容易和對風險的恐懼。正由於成功的不容易,當我們擁有成功的家庭、健康、事業和財富的時候,就會明白成功的艱難,也正是由於明白了這種艱難我們才學會珍惜,就會把這些成功當做水晶一樣捧在手心裏。同樣,正是由於有了畏懼感所帶來的危機感,我們也才會很認真做好風險防範意識,防止幸福的水晶從我們的掌心滑落。
對於成功來得容易的人來說,天生就缺乏對外部事件的敬畏之心。當一個人把得到變成理所當然的習慣后,人性中的醜惡就會得到極大的釋放,從而導致個人行為和外部環境產生偏差,而這種偏差就是危險和失敗的根源。
教育是糾正這種偏差的最好工具,而法律是最好的輔助糾錯工具。強大的內心力量配合完善的外部力量,就會把人的行為舉止限制在一定範圍內。這種限制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束縛了我們的人性、妨礙了我們的創造力,但也從更多方面讓我們避免了失敗,收貨穩穩的幸福。
《周易》中蒙卦的上卦為艮為山,下卦為坎為水,山下的水蒸騰形成霧氣,一派山水蒙蒙的自然景緻,這便是蒙卦的卦象。這種朦朧的景緻,即是天地初開,雲行雨施造成的,便有蒙昧初開的含義,而走出蒙昧,便是這一卦的含義。
對於孩童來說,教育便是走出蒙昧的根本,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遠遠大於課堂教育,課堂教育只是培養孩子的共性,而家庭教育才是培養孩子的個性。言傳、身教才是優良家風得以保留和發展的根本。只有家長以身作則,培養孩子有敬畏之心才能讓他健康地成長,畢竟在孩子身上永遠可以看到家人的影子,這在一定意義上來說就是人生的輪迴和宿命。
對於成年來說,教育的第一步是讓我人學會如何成功?成功的標準各不相同,並沒有絕對的標準,不過大多數人公認的,要有足夠的錢,有親情,有健康快樂等。相比這些條件來說,更重要的就是沒有大的災難。而災難管理說到底就是安全管理,如何避免失敗貫穿了教育的始終,而避免失敗的核心就在於“敬畏之心”這四個字。
中國這幾年的飛速發展,大量的財富聚聚而成,很多人就暴富了,得到了自己從來沒有想象過的財富。也不管這些財富是官商勾結而來、拆遷而來、還是通過虛假財務上市套現而來,反正就是暴富了。暴富的結果就是人性的膨脹,而膨脹的結果就是敬畏之心的消失。敬畏之心的消失就讓人變成了禽獸,甚至是禽獸不如,新城控股的老闆王振華就是典型的例子。
暴富會讓人喪失敬畏之心是很可悲的行為,但還有一種比這還要更可悲的行為,那就是貧窮讓人不得不喪失敬畏之心。高房價導致的惡果讓我們不得不像禽獸一樣地活着,而這隻為了有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高房價導致生活成本的上漲和一系列問題,這使很多人不得不走在社會灰色地帶,讓人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無奈。
曾國潘說:“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在內,是不存邪念,在外,是持身端莊,有敬畏心,我們在做事情的態度上才能有張有弛,敬畏天命,我們才不會做一些傷天害理之事,心會有一份信仰。也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有如履薄冰的謹慎態度;才能有戰戰兢兢的戒懼意念;也才能在變幻莫測、紛繁複雜的社會裡,不浮躁,不被私心雜念所擾,不為個人名利所累,永遠謙遜平和,保持內心的執著和清靜,恪守心靈的從容和淡定。
社會就是如此無奈,想做個高尚的人但實力不允許,但無論如何也要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線。當然,有些人敬畏之心不足也許是由於沒有足夠的人生經歷,就像我年少的時候不明白李宗盛的歌曲,現在明白了已經是不惑的年紀了,而自己也成了歌中所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