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入门与应用 周易 正文

周易論:科學與易學的同與不同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科學與易學,究竟都是怎麼回事,二者有何異同?不才不揣冒昧,試列之於下:

相同:

1、都是人類正確認識宇宙世界的一種有效方式;

2、起源都是來自對外部世界的考察和經驗積累;

3、二者的學術思想和基本觀點都是建立在客觀存在及其物質性的基礎上;

4、在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實踐過程中,都具有相當重要的指導意義;

不相同:

1、二者產生的歷史時代不同:易學產生於上古完善於中古,距今分別是8000年、3000年;科學產生於近代早期,完善於二十世紀初,距今分別是300年、100年。

2、二者的參与者與掌控者不同:易學的參与者是歷代政權的頭領,掌控者也是他們;科學的參与者是民間百姓,掌控者一般也是民間百姓,政權、統治者原則上不予干涉。

3、二者在發生學上發育發展的側重與方向不同:易學考察萬物側重的是它們的同一性,方向是逆回歸根;科學考察萬物側重的是它們的差異性,方向是順去分化。

4、二者認識宇宙世界的方式方法不同:易學是考察基礎上的模擬揭示與實踐;科學是考察基礎上的實驗研究與實踐。

5、二者完善手段過程不同:易學完善手段是不斷使模擬接近萬物實際,最終達到易與天地准。過程曲折複雜,勢單力薄,歷時近5000年之久;科學完善手段是反覆進行考察,使認識盡量接近客觀實際,最終達到萬事萬物清楚分明目的。過程相對簡單直接,人多勢眾,歷時較短僅200年左右。

6、二者認識世界的效果不完全一致:易學的結果是絕對真理,不須反覆糾正,一步到位;科學的結果則是相對真理,須要反覆糾正修改,不斷去接近真理。

7、二者成果特點及其使用方式不同:易學的成果為完美無瑕的固定形式,從此不再變化改動,有如成功建造一座巨大寶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後人從那裡只是挖掘取用而已;科學的成果則是階段性的,不完美不斷變動的,有一定的時間條件限制,必須及時檢驗修正,否則將會鑄成大錯或災難。

8、二者在人類歷史上造成的社會影響差異巨大:易學因為前期控制在少數人手裡,後期由於難明難解等多種原因,傳播範圍有限,所以社會影響僅限於華夏及其周邊少數國家,雖然主要思想廣受各個層次人群推崇,然總的來說應用面不是很大;而科學則不同,自其誕生起便為廣大人群接受,傳播極廣乃至於世界各地,同時很快在社會實踐上付諸應用,並取得顯著成就,因此它的社會影響相當深遠巨大。

幾點說明:

一,人類的認識世界,就是人的主觀與客觀接近符合過程,越接近客觀實際的認識,越是正確,在指導人類適應和改造世界過程中,也就越能事半功倍,取得最佳效果。

二,人類認識世界方法很多,諸如觀察、考察、實際經驗,綜合歸納、邏輯推導、實驗研究、模擬揭示等等。成熟的科學方法即為觀察考察基礎上的實驗研究,而完善的易學方法則即為觀察考察基礎上的模擬揭示。科學與易學是當今世界普遍應用的兩大認知方式,除了還未開化與世隔絕的少數群體,仍然處於低級的觀察、經驗等認識階段外。

三,易學因為起源太早,所以僅存在於高層,民間不具備觀察研究的必須條件。又因為易學一開始即有高深智慧與神秘色彩,被視作人間稀世至寶,所以嚴格掌控在狹小範圍中,只在高層之間世代傳遞,不允許流落民間,哪怕非直系的親族也難得與聞一二。這是易學之所以經歷漫長歲月才得以完善成書最主要原因之一。相反,科學不存在易學那些境遇,沒有被神秘化,除有短期的宗教干預,再沒有大的阻礙,流傳廣泛得多。

四、科學與易學其初發育的基礎都是相近的,即觀察考察經驗積累。易學經過長期考察,和經驗的豐富積累,發現了萬物具有的共同性,即都有陰陽,不但物物皆陰陽,而且每物從外至內,層層亦皆陰陽,陰陽無處不在,凡物無不具備,最後上升為萬物皆由陰陽層層累積形成的理念,從而發明陰陽符號以及八卦,以此作為萬物共同性的模擬記載下來,後來的易文化即是遵循這一尋根究底之路,不斷補充完善的。

科學則與之相反,雖然也經過長期考察和經驗的豐富積累,走的卻是另外一條路子,他們沒有去尋找萬物的共同性,而是牢牢逮住它們之間的差異性。由於萬物的差異是外在形質,易見易知,且密切社會生活,所以能得以廣泛傳播和推廣。

初期的基礎相近者,如易學易傳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前觀即是考察,后取即是經驗積累,有了許多觀察得來的經驗,才能從中選擇取捨。又曰“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則明確八卦模擬萬物的共同性這一要義,探索萬物的共同性乃是易文化的宗旨和目的。(參考周易雜談2)如科學,前期的牛頓萬有引力的提出,那是從偶然觀察到蘋果落地得出的;哥白尼否定地心說,那是經過20年地日運動的觀察測量得出的;達爾文的進化論之創立,那是基於對一些植物動物形態的長時間觀察推論出來的等。即或今天的科學大家,在其科學活動過程中,考察與經驗積累也都是不能或缺的,因為那是認識事物必須具備的基本前提。可見,科學與易學二者其初發育的基礎本來不相上下,只是後來走的路子不同,方向又相反,分道揚鑣了,所以越到後來相去越遠。

五,什麼是科學?科學是使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實現具體統一的實踐活動。法國《百科全書》:“科學首先不同於常識,科學通過分類,以尋求事物之中的條理。此外,科學通過揭示支配事物的規律,以求說明事物。”科學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就是將客觀事物哪怕某一部分在主觀上正確反映出來。然而,易學與科學一樣,也是使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實現具體統一的實踐活動,也是以主觀認識將客觀事物正確反映出來為其目標的,再加之它們起初的發育基礎也基本相近,如此二者應該一致同步了,實際則不然,二者差異真的相當的大!

六,易學與科學,除了前面提及的不同之外,在認知特點上還有下述區別:

(1)易學是尋根究底找出萬物的同一性,科學則是精察細證搞清萬物的差異性。

(2)易學是越究越簡,終則歸為一道,無形無質,不聞不見;科學則是越察越繁,似乎無有終期,形質彰顯,枝蔓愈益頻仍。

(3)易學簡則只能模擬比喻,將不聞不見變為可聞可見,一目瞭然;科學察則必要萬千求證苦於應對,繁上加繁不勝其煩,終生莫能究竟。

(4)易學所得乃根本之理,絕對正確,放之宇宙而皆準;科學所得乃枝蔓之理,相對正確,有時間條件限制,確定性欠佳,不能放之宇宙而皆準。

(5)易學是一勞永逸的,周易一書即是它的最終成果,無須別索旁求;科學是求索不止的,不停的深而廣之,然深不至形質之外,廣卻廣得無邊,成果不斷,只是沒有終期。

關於科學的時間條件限制與確定性欠佳,百度百科科學條列出的六條特徵中,有一條是這樣說的:“臨時性,不確定性:科學的核心是不確定性,解釋一個現象的科學學說是臨時的,需要越來越多的證據,所以永遠是統計性質的,只有起點,沒有終點。”這段話,涉及了上面五條中的后三條內容,可見科學的這幾個特徵是普遍公認的。

七,周易一書的性質,周易雜談17中說:“周易是一部模擬並揭示宇宙萬物本質及其運動變化一般規律的著作。也可以說,它是一部教人如何正確認識世界的符號模擬的書籍。”周易首先是符號模擬,其次是模擬的對象與內容,第三才是模擬目的為了揭示宇宙萬物以正確認識世界。模擬是手段,將不見不聞的萬物共同具有的陰陽五行之道,變成可見可聞,使之歷歷在目,瞭然於胸,從而清晰徹底地揭示宇宙萬物的一切奧秘。這就是周易!為何能清晰徹底?因為模擬的是宇宙萬物本質,即陰陽五行之道。本質是決定一切的,抓住本質也就掌握了整體,所以中醫治本,着眼在於陰陽五行。如果周易不是這樣的性質,而被當作另外的如卜筮算卦的周易,或者如斷章取義牽附世事的周易,還能躋身於世界文明之林么?根本不可能的!那是在糟蹋周易,糟蹋中華古賢!更是糟蹋中華民族自己。愚蠢無知乎?欺師滅祖不肖子孫乎?中華易學是歷經五千餘年、凝聚無數古賢思想精華的人類最高智慧結晶,怎麼可以自毀長城自我作賤?它的後人們是不會甘於墮落輕易放棄的。科學為何既不能清晰徹底,又不能一步達到只可逐步接近真理?因為科學沒有易學的萬物基本構造觀,只知形質而不知萬物還有非形質之道。形質是標是枝恭弘=叶 恭弘,道才是本是根,所以科學指導之下的西醫只是治標,剜肉截肢,摘肝換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了。若企望西醫標本兼治,那真的是拿鴨子上架緣木求魚,根本不可能的。以上只是大概情形,但是絕非胡扯,更不是抑揚褒貶,所言自謂未離情理,事實確鑿。但願見此文者,舉一反三,滌除易學數千年積垢,早日還其本真面目!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