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入门与应用 周易 正文

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啥意思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俗語,作為一種語言單位,最早出現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俗語在古代社會,是百姓的常用語之一,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廣泛流行。

 

按照現代漢語的規定,俗語包括:民間諺語、歇後語、口頭常用語等等。

 

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自古提倡孝道,因此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流傳下來了眾多關於孝道的俗語,例如“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就是其中之一!
 


圖片來源:

 


一、母在不慶生

 

從字面理解,這句話是告訴我們,母親在世之時,孩子不應該慶祝生日。為什麼古人會有這麼奇怪的想法呢?

 

其實古人說的“慶生”並非指過生日,而是指“過壽”。

 

按照古代禮制規定,幼兒、青年、中年人都是不能過壽的,人只有過了50歲,過生日才能稱為過壽。

 

按照《周禮》記載:六十為下壽,八十為中壽,一百歲則為上壽。

 

而且就算年過50,但家中父母尚在,最好也不要做壽,因為“尊親在不敢言老”,這體現了對老人的一種尊敬和孝心。

 

那為何古人還要特意強調:“母在不慶生”呢?這主要是因為古代醫療條件落後,女人生孩子出現意外的幾率非常高。

 

所以孩子生日那天,對於分娩的母親來說也是最危險,最痛苦的一天。

 

中國人最講究孝道,特別是母親的十月懷胎,以及一朝分娩的辛苦和艱難,應該值得每一位子女銘記。

 

最懂感恩的人,自然不會在母親最痛苦的一天,來慶祝自己的生辰,所以才有了這句俗語。

 

除了告誡子女要懂感恩,這句話還有更深的一層含義,那就是告誡子女:有機會還是要多孝敬父母,不要只顧着自己過生日,而忘記了母親的壽誕,趁着老人還健在常回家看看。

 

俗話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莫要等到那時再後悔。

 

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喜歡在外與朋友大辦生日宴,卻總是記不起母親的生日,只留老人在家苦苦期盼。

 

作為兒女,今後請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讓他們能夠度過一個兒孫繞膝的安樂晚年。

 



二、父在不留須

 

對於這句話,很多人不理解,在古代中國,男人成年之後都會蓄鬚,只有極少數人不留鬍鬚(例如太監)。

 

而且儒家思想告誡世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在古代,鬍子是美男子的標配,《漢書》中描寫劉邦的容貌寫道:“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

 

著名的美男子霍光則:“白皙,疏眉目,美須髯。”

 

還有武聖關公,人稱美髯公,鬍鬚長達兩尺。

 

很顯然,古代人在成年之後就會蓄鬚,那這句“父在不留須”的俗語,是從何而來的呢?

 

這還要從辛亥革命說起,1911年,革命黨人在武漢發動起義,迫使清朝皇帝退位,結束了中國數千年的封建歷史。

 

為了改變國人封建落後的思想,革命黨廢除了儒家中很多糟粕思想,比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鼓勵男子割辮、剃鬚。

 

後來還形成了一種風俗,父母都在世,不留須,父親去世,留上唇鬍鬚,母親去世,留下巴鬍鬚,雙親都故去,才會上下一起蓄鬚。

 

現在能夠看到魯迅先生的照片,幾乎都留有上唇鬍鬚,這就是他為了紀念去世的父親而留的。

 

不過到了現代社會,人們的審美髮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皮膚白凈的“小鮮肉”成了人們追捧的對象,很多男人早已不再蓄鬚。

 

其實父母對子女的愛,從來都是無私的,潤雨無聲的,他們不會真正在乎子女為不為自己過壽,蓄不蓄鬚。

 

他們為子女的奉獻都是無私的,不求回報的。

 

古代有二十四孝,有孝子割肉奉母,現代的年輕人也應該秉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將孝道繼續發揚光大,經常回家看看父母。

 

父母期盼的只是闔家團圓,兒孫繞膝,不論有錢沒錢,只要全家人歡樂幸福就好!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