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熱播的《以家人之名》迎來了大結局。
兩個爸爸,三個姓氏,毫無血緣關係的兩個哥哥和一個妹妹——
這個有着神奇配置的家庭,上演了一幕幕悲歡離合,也讓我們懂得了家和家人的真諦。
同時,該劇引發的關於家庭教育的思考,讓無數觀眾產生共鳴。
從劇中的三位爸爸身上,小編更看到了當代教育的三個真相。
圖片來源:
01.李海潮:慢教育,才是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
《以家人之名》,讓“好爸爸李海潮”成為大家熱議的對象。
既當爹又當媽,集家務、廚藝、營銷等技能於一身,這樣的稀缺老爸,現實生活中還真難找。甚至有網友說,“李海潮這男的,誰見了不想叫一聲媽!”
年幼喪母的李尖尖,在父親的寬仁包容下,養成了樂觀開朗的性格。
而劇中其他幾個孩子,卻因為父母的種種做法,在成長的道路上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陰影。可見,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十分巨大。
而讓小編感觸最深的,是李海潮的“慢教育”。
李尖尖任性、脾氣暴,身邊有兩個學霸哥哥,自己卻學成了班級倒數第二。但她從小就十分自由快樂,她的家庭從沒有壓抑她的天性。
李海潮並非大富大貴,但是他懂得遵循孩子的意願,尖尖喜歡畫畫,他給予支持鼓勵,讓她自由自在地學。
尖尖學習不好,家長會上,老師問尖尖以後是否要當藝術特長生,李海潮表示並沒有考慮,只是任着尖尖的興趣發展。
與其他家長相比,李海潮的教育理念無疑是另類的,甚至遭到群嘲:別人都在削尖腦袋琢磨怎麼把成績搞上去,你們這樣得有多“不務正業”?
結局令人舒適:懷揣木雕夢的尖尖,憑藉藝術才能和鍥而不舍的努力,從高中一路堅持到大學,畢業后成為出色的木雕師,開辦了自己的木雕工作室。
反觀尖尖的閨蜜齊明月,身為學霸,卻一直被成績、被媽媽的期待綁架,活得唯唯諾諾,一點也不快樂。
武志紅說: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點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風化雨,自然無為的過程。
養孩子就像種花,要耐心等待花開。
慢養並不是時間上的慢,而是說父母在教育上不要太擔憂、太着急,不求一時的速度與效率,不以當下的表現評斷孩子,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
真正的靜待花開,不是真的放任孩子,什麼都不管,而是父母在愛與尊重的同時因材施教——可以嚴厲,但要有耐心;可以慈愛,但要有威信。
真正的園丁是不會在意花開的時間,他們知道每種花都有自己的特點,只是開花的早晚不同。
慢養,才能讓孩子發現最好的自己。
02.凌和平:養而不教,是父母最大的惡
羅振宇曾在多個場合提到中國家庭中父親的角色,他說:家裡最沒用的母嬰產品是什麼?是父親。
雖然是開玩笑,卻無情地揭露了很多中國父親在家庭里的地位。
凌和平是片警,工作敬業,特別忙碌。他是個好人好警察,但是他真不算是個好丈夫和好爸爸。
平時,他對妻子、孩子都缺少陪伴。女兒的死,和妻子缺少看護固然脫不了干係,但是作為爸爸,他並不是沒有責任。
與妻子缺乏溝通,不理解妻子的歇斯底里,只一味的逃避三連:道歉、逃跑、求放過。
最終,兩人之間的問題愈演愈烈,以離婚收場。
對於凌霄,他象徵性互動,不愛跟孩子交心,一交心就是問學習,後來更是把兒子丟給鄰居,彷彿李海潮才是凌霄的“親爸”。
凌霄從新加坡回來,多年未見的父子,獨處時竟無話可說,氣氛尷尬;凌霄得了焦慮症,他也是後知后覺……
“養不教,父之過”。古人尚且明白生、養、教的重要,如今時代在進步,在教育孩子上卻問題頻出。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優秀的孩子,都是父母以身作則、春風化雨引導出來的。
而每一個熊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熊家庭、熊家長。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正確且堅定地引導他們成為優秀的人呢?
別擔心,這裡有滿滿的乾貨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