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中國人“往上數三代都是农民”,雖然不一定嚴謹,但是至少反應了中國在特定歷史時期的情況。既然大多數人都在農村生活過,就一定聽過農村中經常提到的俗語。
這些俗語大多數都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是人們對自己生活經驗的總結同時表達了一種美好的願望。早在明朝時就有集結各種格言、諺語的兒童啟蒙讀物《增廣賢文》。
圖片來源:
俗語中既有高雅的“陽春白雪”,也有通俗的“下里巴人”,當然隨着時代的發展有很多俗語因為封建迷信色彩比較重,逐漸被淘汰了,但仍然保留了一部分。
對待這些俗語我們應該辯證的看待,從中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智慧吸取經驗少走彎路。比如今天我們要說的“門前墳,房后水,家敗人亡子不歸”。
門前墳,房后水,到底何意?
先看前兩句,從字面意思可以看出,古人比較忌諱門前有墳,房後有水。
古時候的人們在建房子時就已經知道沒有什麼地方是十全十美的,但是可以人為的通過外力改變,所謂目力之巧,工力之具。
為什麼要避開墳地呢?古人認為逝者入土為安,應該遠離鬧市,選擇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安葬。如果實在沒辦法建在了人們生活區的周圍,建房子時也一定要避開。
從古至今,死亡這個話題一直被中國人民認為不吉利,並且絕口不提,就像中國人不喜歡“4”是一個道理。
光是提到這個字就已經很忌諱了,如果把房子建在墳地前,不光會驚動古人所說的鬼神,自己也會心生不安,感覺晦氣。
風水學上將墳地成為陰宅,而正常生活的人們需要陽氣的補充,所以不適合人居住。至於房后水,有的人表示費解了,所以依山傍水自古就是風水寶地,為何不適合建房子呢?
所謂“蓋房莫蓋背水路,千年難買向南樓”,古人將水視為財,至於要避開房后水則是從安全角度出發的。古代並沒有鋼筋水泥,房屋的結構多為土木,所以根基不深,長此以往容易造成地基不穩,影響房子使用壽命,時間久了房屋也會倒塌。
另外從風水學的角度考慮,這種“房后水”的房子也屬於“背水路”的一種,是大忌。風水學講究開門要順應“水路”的原則,所謂“三陽水向盡源流、富貴永無休”。所以這時候水流要在房前流過,也就是房屋窗口的朝向為南,古人認為這樣便能聚集財富。
家敗人亡子不歸
這句話看起來比較誇張,其實也是由前兩句話引出。古人的這句話更多的是忠告,如果將房子建在以上兩種環境中,可能會出現不好的結果。比如房屋倒塌那不就是家敗人亡嘛!
結語
風水一直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一門玄術,只不過如今的人們更加相信哲學,更加相信唯物主義。其實古人對於風水的研究也有一定的科學性,並不是一昧的封建迷信。
比如古人關於風水的研究,最初就是為了農業生產和居住環境。其實說到底古人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希望富貴和長壽。當人們選擇了上好的土地,衣食富足后才會住的踏實。所以它的科學性就體現在好的風水利於農業生產、利於人們居住。
當然這句俗語放到現在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一個人的富貴,房屋的好壞還是在於個人的努力奮鬥,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