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入门与应用 周易 正文

易論:周易命名及製作地域簡說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周易》一書的得名,主要是在“周”字上,有“周普”和朝代(即周朝的周)兩種說法,前輩學者們於這個問題多有討論,但也沒有定論,有傾向“周普”說的,就是周全完備的意思;也有傾向是朝代名說的,認為就是周人作的《易》。
 


其中“周普”義是東漢時期鄭玄的說法,見唐·孔穎達《周易正義卷首》引鄭玄《易贊》及《易論》:


“周易者,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


歷代學者從其說者不少,但孔穎達已經提出異議,認為《周易》的“周”是朝代名,為宋代學者所接受,如程頤《周易傳》、朱熹《周易本義》、朱震《漢上易傳》等都以此說。近世學者如胡韞玉先生認為“所謂周者,確為朝代之稱,而非普遍之義。”黃優仕先生認為“前說以周為取普遍之義,純屬臆揣,殊欠的當”,也認為“周”就是周朝的“周”。高亨先生也明確認為“《周易》為一書之專名,因為其為周代筮書,故曰《周易》。”這些看法應該是對的。


在目前能看到的傳世先秦典籍中,提到《周易》最多的就是《左傳》,它裏面第一次明確提到《周易》,是在庄公二十二年:


“陳厲公,蔡出也,故蔡人殺五父而立之,生敬仲。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見陳侯者,陳侯使筮之,遇《觀》之《否》,曰:是謂‘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此其代陳有國乎?不在此,其在異國;非此其身,在其子孫,光遠而自他有耀者也。坤,土也,巽,風也,乾,天也,風為天於土上,山也,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於是乎居土上,故曰‘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庭實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故曰‘利用賓於王’;猶有觀焉,故曰其在後乎?風行而著於土,故曰其在異國乎?若在異國,必姜姓也。姜,大岳之後也,山嶽則配天,物莫能兩大,陳衰,此其昌乎?及陳之初亡也,陳桓子始大於齊,其後亡也,成子得政。”


這是記載了一位不知名的“周史”用《周易》給陳(田)完(敬仲)筮卦,預言他的後人將來要在姜姓國(齊國)做大,這裏面斷卦用的只有卦象。後來陳完奔齊被重用,其後人果然奪取了姜齊的政權而為“田(陳)齊”,這是命中了,顯然這條占例是田氏代齊之後搞的擬作,是戰國時期的人創作的。可注意的是《左傳》在第一次提到《周易》的時候,特別說明是一位“周史”,就是周王室的史官,《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作“周太史”,他用《周易》,其實就是暗示這《周易》就是周人的《易》,“周”是國名和朝代名。


《周易》之所以要冠以朝代的“周”名,也正可說明當是筮法舊派與新派的鬥爭,新興的筮法一派為了拉虎皮當大旗,把自己這派的易冠以“周”名,實際上就是宣稱這是周王室的《易》,目的就是提高自己的地位,同時用戰國以前的史實和人物虛構了許多筮例為《周易》作宣傳,其中晉代汲冢里出土的《師春》就是這樣一本作品,《晉書·束皙傳》里說:


“《師春》一篇,書《左傳》諸卜筮,‘師春’似是造書者姓名也。”


郭沫若先生認為《左傳》中筮例,就是編輯《左傳》的人割裂了《師春》加入的,應該是正確的看法。


看《左傳》里的筮例,有少量不用《周易》的,大部分都是用《周易》。這些筮例,用的都是東周的故事,東周以前的都沒有,這是因為到了戰國時代,人們能熟悉的史實也就是東周以來的春秋時期,西周的史實都模糊,更不要說以前了,所以擬作者只能取比較熟悉的春秋時期的故事來作筮例。而到了《歸藏》,就黃帝、炎帝、舜、鯀、禹之類更古的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就出現在卦爻辭中,這正可說明其晚出。


所以,《周易》的“周”,就是國名和朝代名的“周”,泛指可以說指整個周朝,而準確地說應該是指成周,也就是漢代(包括)以後所說的“東周”,《春秋公羊傳》於宣公十六年、昭公二十六年都說到“成周者何?東周也。”《周易》的命名,就是說東周時代周王室使用的《易》。明白這一點,可以說是全面了解和解讀《周易》關鍵節點之一。


但是這裏還有一點必須明確,就是《周易》雖然冠以“周”名,但這本筮書不是周王室的作品,郭沫若先生推測它是魏晉的作品,是很有道理的,《周易》的卦爻辭里使用了很多古代典故作爻辭,可作者非常不喜歡提人名,他在450條卦爻辭中提到的人名只有帝乙、箕子、康侯、中行四個人名,帝乙、箕子都是殷人,這個可以無論;而康侯就是唐侯,即晉唐叔虞,平心先生已言之,或認為是衛康叔封,那是不對的。中行就是中行桓子(荀林父),這二位都是晉人,卦爻辭中可能還用了其他晉國的故事,只是我們已經無法考索了。這是因為作者是晉人,對晉國的故事比較熟悉而已。同時,戰國時期《周易》一派為張揚本門的筮法,擬作了很多用《周易》筮卦的筮例,這些擬作的筮例很多被當作史料收入《左傳》《國語》,據李學勤先生統計后指出:


“即以《左傳》《國語》來說,記筮占達二十餘例,占筮者分屬周、魯、齊、衛、晉、秦、陳、楚等國,多系《周易》。其中晉的筮例最多。”


為什麼晉國的會最多,因為其作者也是晉人,對晉國的事迹比較熟悉。當然,這時候所謂的“晉人”其實就是魏國人,三家分晉之後,魏國的勢力最大,以晉的繼承者自居,所以直到戰國中期魏國還被稱為“晉”。所以,《周易》很可能就是出自戰國時代的魏人之巫史之手。不僅是《周易》,就連傳本《歸藏》都可能是魏人所造,傳本《歸藏·啟筮》里有一條爻辭說:


“有白雲出自蒼梧,入於大梁。”


“大梁”這個地名在戰國以前是不見於載籍的,直到公元前365(一說為公元前339年)魏惠王將魏國都城從安邑遷都到大梁,並改國號為“梁”,“大梁”才成為一個有名的地方,而《歸藏》里特別說到“大梁”,顯然《歸藏》就是魏國遷都大梁之後才有的作品,而且其作者應該就是魏國人。


要之,《周易》的“周”就是周國、周朝的“周”,它很可能是戰國時期魏國的某位巫史採用前朝的筮辭加上自己的創作編纂的一本筮書,只是為了要表示自己這筮法的正統和權威性,才拉來周當幌子,題名為《周易》。

 

【註釋】


[1]胡韞玉:《論易之命名》《國學》(上海大東)第一卷第三期,1926年。

[2]黃優仕:《周易名義考》,《國學月報》第二卷第十一期,1927年。

[3]高亨:《周易古經今注(重訂本)》,中華書局1984年,5頁。

[4]郭沫若:《〈周易〉之製作時代》,《郭沫若全集》歷史編1《青銅時代》,人民出版社1982年,388-389頁。

[5]郭沫若:《〈周易〉之製作時代》,《郭沫若全集》歷史編1《青銅時代》,391頁。

[6]平心:《〈周易〉史事索隱》,《歷史研究》1963年第1期。

[7]詳論可參看拙文:《據出土文獻釋周易•晉卦之“晉”》,“群玉冊府”微信公眾號2020329日。

[8]郭沫若:《〈周易〉之製作時代》,《郭沫若全集》歷史編1《青銅時代》,383-384頁。

[9]李學勤:《周易經傳溯源》,長春出版社1992年,46頁。

[10]見《初學記》卷一、《文選·謝玄暉〈新亭渚別范零陵詩〉》李善注引。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