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發現了自然的規律,認為萬事萬物都存在既對立又統一的陰陽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在不斷地相互制約與消長轉化。這種陰陽運動與轉化的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力量。
按照易經的規律,無論是自然萬物,人類社會,還是動物植物,都是在陰陽的消長中維持着動態的平衡。陰陽平衡就能正常的成長,發展,當失衡到一個極端,導致極陽或極陰,事物就會消失,寂滅。
比如人體,陰陽平衡了就健康,在一定限度內的失衡,人體可以通過自我修復,調節到一個新的平衡,如果超過了自我修復的限度,人體就會生病,這個時候就需要在藥物的幫助下達到。平衡。中藥就是通過藥性的“寒熱溫涼”來中和人體“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的平衡。
以藥性為例,瀉火的寒性葯,大多生活在向陽,乾燥,溫暖的環境,如金銀花,黃芩等;溫補的熱性葯,大多生活在陰冷,潮濕的環境,比如人蔘。人蔘是眾所周知的滋補佳品,大補陽氣。人蔘之所以有這個功效,是因為人蔘生長在潮濕,陰暗的環境中,要想在這樣的極度陰性的環境中生長,必須自身具備足夠的陽氣來對抗陰的環境。這就是人蔘可以大補陽氣的原因。
以自然地理環境為例,南方為陽,為火,故環境多水,水為陰,潤下,主智,在南方的環境中生活的人性格多智慧,文雅,身材相對瘦小,女性更柔美,這是因為陽火旺的環境需要陰水來中和;北方為陰,為水,故環境多山,在這個環境生活的人多火性,比較熱情,豪爽,高大,這是陰水旺的環境需要火的特性來中和。
無論是藥性,還是不同地域人的性格特點,這些都與陰陽平衡的規律有關。
自然以中和為貴,平衡為美,那麼萬物同理,人的名字也是一樣的道理。大量的統計數據显示,人如其名的道理是真實存在的。
不同的名字會發出不同的信息,陽性信息過度的名字會讓人偏燥,陰性信息過度的名字會讓人偏郁。所以在起名字時一定要注意易學思維的運用,讓名字發出吉祥的,平衡的信息,會帶給名主本人非常好的信息誘導,切勿過剛,過柔或其他不和美的信息場。
一定程度來說,“楊光”要比“殷寒”容易讓人親近,“柳如喬”要比“柳如水”更精幹。如果父母給女兒起名“李如芊”,給人嬌柔可人,芊芊出色的印象,時間久了會影響孩子認知,自然會朝這個方向成長;如果給女兒起名“李如男”,孩子大概率成長為一個女漢子。
名字還有其他更重要的意義和作用,遠超我們的想象,所以我們更應該重視名字。
寫到這裏我想到了近期中美之間的紛爭,從封殺華為,中興,到中美經貿摩擦,再到近期的川普政客甩鍋中國,這一系列表象的背後,其實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從飲食文化就能發現,西方人分餐制,餐具用刀叉,講究“分”;中國人合餐制,餐具用筷子,講究“合”。中華文化注重歸納,概括,內收,為陰;西方文化注重推演,細分,外放,為陽。但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東西方文化的陰陽又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在彼此的融合和消長中共存,這些正暗合了中華文化的陰陽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