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易經》名字簡釋:
易的釋義:基本有四種,1、上日下月為易,2、如蜥蜴變化為易;3、化繁就簡為易;4、金烏,大日,生命。
經的釋義,也為三個:1、通“徑”字,路徑;2、經典;3、方法。
綜合起來,易經的作用就是指導人們深入觀察自然界的各種現象,認識天地、陰陽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科學奧秘,充分把握天時、地利、人和之際遇,在比較好的環境中實現人生的最大價值。董易奇老師表示涉及三項內容:哲學、修行學、占卜學。因此,它成為道教、儒教、陰陽術數的經典,三教在各自領域內對其有不同的理解和應用。
二、《易經》的產生和發展變化:
歷史傳說中,有伏羲畫八卦、周文王作周易(所以《易經》又被稱為《周易》)、孔子修易之說,神話傳說中又有連山易祖作易、九天玄女傳易等說法。因其年代久遠,道、儒、術三教理解有不同,至今關於易如何產生及發展說法不一。從繼承較好的道教及術數派來看,基本有天書神授之意。
綜合來說,易經是遠古眾多聖人(或神人)根據大自然(或天道、生命)的發展變化規律經過很長的年代創作並不斷修改而成的。其中,經上古聖人(或連山易祖、九天玄女)某一時期集大成,作成《連山古易》。聖人盤古之後世,因時又作《歸象易》。又經過很長年代,聖人觀察大自然(天道、社會的發展)變化,重修易經,作成《歸藏易》傳於伏羲。歸藏易偏重於個人修行及人類發展的問題。到周文王時,自然及社會環境又發生變化,文王對易經進行了演繹發展,而名周易(周義為周朝,圓周,周轉回歸)。到孔子時,其所增修易偏重於義理(哲學)。連山、歸藏無傳。
[編輯本段]易經來歷
《易經》是我國古代的一部用來占筮的書,一般稱為《周易》。在《左傳》中已有《周易》的記載,如《左傳·襄公九年》:“姜曰:‘亡,是於《周易》曰:“隨,元亨利貞……”。’《左傳·昭公七年》:“孔成子以《周易》筮之。”說明《周易》最晚在春秋戰國時代已經出現了。目前,對《周易》成書的時代,學術界尚有爭論,但成於西周前期之說為大多數所接受。
至於《周易》的“周”字,歷來說法頗多,如,有人認為:周是“易道周普無所不備”的意思;也有人認為:周易是指周朝。周朝為一般人所接受,很多人認為《周易》的“周”字是朝代的名稱。
而《周易》的“易”字解釋則更為紛繁。
一說:“易之為字,從日從月,陰陽具矣。”“易者,日月也。”“晶月為易,剛柔相當。”
一說:“易 ,飛鳥形象也。”
一說:“易,即蜴。蜥蜴因環境而改變自身顏色,日之易,取其變化之義。”
清代陳則震著《周易淺述》,將“易”的定義歸之為二:
曰:交易,陰陽寒暑,上下四方之對待是也;
曰:變易,春夏秋冬,循環往來是也。
無論何種解釋,說《周易》是講陰陽兩種勢力相互作用,產生萬物,“剛柔相推,變在其中”,則是不會錯的。
到了西漢,儒家學派將《周易》與《詩》、《書》、《禮》、《樂》、《春秋》等奉為經典,稱為“六經”。於是《周易》又被稱為《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