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入门与应用 周易 正文

真正讀懂易經的三個人

掃碼手機瀏覽

熱門測算

導語:《易經》作為中華文化最久遠的群經之首,自古以來都披着神秘的面紗,但又不可否認《易經》滲透在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真正讀懂易經的人早已超脫塵世,與天地精神相融。接下來帶大家一起看看真正讀懂易經的三個人吧。



真正讀懂易經的三個人


易經,自古就是一本指導中國人認識世界,認識人生,認識自我的全息智慧學。可是,由於其發端太早,中國人在石器時代就明白了八卦,文王之前就有了歸藏易和連山易。到了文王老爺子坐牢期間,才整理出64卦的卦象。注意!只是卦象,沒有所謂的爻辭,彖傳,象傳什麼的。



這些都是後來經過周公,孔子等儒家學者長期總結后加上去的。所以,任何一個人想像研究其他學問一樣研究易經,一定是行不通的。因為,易經是我國古代高級知識分子集團智慧的結晶。


但,我們不要忘了。從伏羲,文王,周公到孔子,這些人是站在不同的時代背景和知識體系下看待易經的。所以,我們死扣周易原文,也只能做一個古文研究者,而無法走進真正的易經世界。



我們學習任何一門學問,最終是為了學以致用。這是最根本的。那麼易經的真正的學以致用其實都集中在3句話,更準確說是3組詞。


1、陰陽本是一氣


說到陰陽,真可謂眾說紛紜,但絕大多數人都認為陰陽就是哲學里的矛盾的對立與統一。人們把這個世界上一切能形成對立的兩個方面都認為是陰陽,比如黑與白,高與矮、胖與瘦、強與弱、美與丑等等。其實這種理解真的很粗暴。


易經中的陰陽本是無形的,是氣的狀態,準確說是太極一氣的升與降的兩種方向和狀態。總的來說是一而不是二,是一體而不是分化。正如我們的一呼一吸,都是在吞吐着一口氣而已。但是正是這一呼一吸才維繫着我們的生命,我們的太極。


?


所以,現代人講養生,每天圍繞吃什麼,喝什麼,這不是根本,因為氣可以推動形,但形不可以駕馭氣。正如我們開心時可以多吃東西,但多吃東西並不會讓我們真正的開心。所以說,吃貨兒,一般獲得不了真正的快樂!


2、剛柔本是一體


那麼上文說的陰陽,其實質為一氣的變化,是後天世界沒有萬物時,太極升降成兩儀,而後有天地,有天地之後才有的萬物,才有的人。所以,易經繫辭傳中有這樣一句重要的話: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


陰陽合德就是到了後天世界,有了萬物,有了人,之後才會有剛柔。那麼如果說陰陽是氣,那麼剛柔才是後天世界陰陽的最好表現。


那麼易經中又是怎麼描述剛柔的?


動靜有常,剛柔斷矣。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剛柔者。立本者也...


我們會發現一個規律,易經是將剛柔作為陰陽的具體變現,從而引出了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動靜。


中國有一門武術叫做太極拳,太極拳的精髓就是剛柔並濟,后發先至。剛柔之道正如那連綿不絕的波浪,一波趕着一波,一浪淹沒一浪,看着時剛柔並至,實際又是連綿的一個整體。



到了醫院,你會明白,無論是心跳還是呼吸,都是波浪線在上下推動,這就是剛柔。人生不可過剛,更不可過柔,剛柔一旦失當,人生必出問題。因為剛柔本是一體,這個體就是陰陽之氣,太極之氣,生命之氣。


3、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有了陰陽之氣,到了後天的剛柔之形,才有了人生的動靜進退之道。人生在世,一呼一吸,剛柔轉化,動靜進退,其實就是這些。文王六爻卦中,最主要的看法就是明白動靜之道,一個卦里有陰陽就是剛柔相推,剛柔到了一定極限就會產生動靜之變,就會有變爻,動變就是人生的進退。



有陽剛之氣者進,懷陰柔之氣者退,但人生不可終進,也不能總退,真正的大智慧者,往往就是把握住了人生的動靜之機,進退之道。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易經這3句話,是最普通的,但也是真正的天規,往往被人忽略,可是真正讀懂,領悟的人,沒準在悶聲發大財。可以說,讀一輩子易經,看不懂這三句話,也是枉然。


《易經》究竟是一本什麼學問?其實說到根本處,易經是從象、數、理、氣四個角度來全方位地詮釋着宇宙自然的規律學。其實易經本是一本無字天書,現在我們能看到的周易的文字,只是最淺顯,最容易讓普通人看懂的一小部分知識。孔子晚年讀易,韋編三絕,終究窺得易經奧妙之一二。故做十翼以讓易經這本天書有字可尋。那麼,在孔子讀易的心得中,有這樣8句話,看懂了,我們可以看清人生中的一些浮雲,能讓你更加深明為人處世之道。



1、一陰一陽之為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很多單純讀一本周易的人顯然不明白這句話在說什麼,只是會引用這句話而已。老子的德道經解釋了這句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孔子對這句話反說,一陰一陽就是二,太極為一,那麼繼之者和成之者就是三才,就是人。所以,三字經才說:人之初,性本善。實際這些都是來自於易經對天地人三者的闡述和認識。


那麼這對於我們的為人處世之道有什麼啟發?人事中的一陰一陽就是一男一女,白天黑夜,對於錯,是與非。那麼不論是是非對錯,實際都是來源於一個太極,那麼這個太極是什麼?就是人的本身。我們沒有必有針對一人一事的問題過於爭論是非對錯,我們看問題要看根本,要透過是非對錯看他的主體,看這個人怎麼樣。不能執着於這個人一時的是非對錯。



2、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我們針對一件事經常會有不同的看法,就是我們常說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是說,道是無形的,無影無蹤,但卻是潛移默化地存在的。每件事,每個人身上都有道。但是我們習慣於總會用雙眼看世界。其實雙眼是最不可靠的。所以,但是人還最執着與用眼睛看問題。其實,我們已經用思維和思想去感受生活,提升我們的悟性才是正道。那麼百姓日用而不知,這句話放在我們現代更準確,現代人尤其是那些所謂高學歷的人,把一切傳統的東西視為糟粕和迷信。



實際,我們想想,我們現在吃的,穿的,用的,哪一樣離開了傳統?來源於已經的成語就有幾百個。老師教你這些成語時告訴過你他們的出處嗎?我們今天就舉一個例子:不三不四,這個成語來源於何處?不就是來源於易經3爻和4爻,上不在天,下不在地,不就是不三不四嗎?正是啟示我們做人要腳踏實地,不能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所以,當年孔子都感嘆君子之道鮮矣,更何況今天,還會有君子之道嗎?今天的君子之道也只能說是在文明框架下的實用主義之道,生活不要太天真,凡事都要看出個本質才是對的。



3、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生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


這句話也是孔子對道的認識,鼓萬物而不與生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這句話是對道的一種讚揚。沒有什麼實質意義,而“顯諸仁,藏諸用”才是最精華的6個字,就是說道總是把萬事萬物最美好的一面显示給人們,但卻以藏了最核心的規律和秘密。能显示出來的基本都是現象,而真正的精華需要我們用心靈,用悟性去感受。這個藏諸用的用就相當於武林秘籍。仁就是教科書。教科書里是學不到為人處世之道的。正如易經的應用,書房派喜歡空研易理,誇誇其談,這就是顯諸仁。而真正理解易經的人,則懷有經天緯地之才,趨吉避凶之道。這就是藏諸用。為人處世也是這個道理。大家都能看清,都能看到的事情或者價值觀,你就不要去追求了,沒什麼前途,要用深挖萬事萬物的本質,而這本質就是萬事萬物的核心,每一個人的內心。做一個極致的精明人。



閱讀全文

本文轉載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