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olorhub
關於定局的討論
所謂“定局”,是指在奇門遁甲排盤之前,怎樣決定所使用的基本盤(地盤)是哪個?即如何在陽遁九局、陰遁九局這十八種基本盤中選擇一個作為排盤的基礎。所以,其實“定局”的選定方式其實與奇門遁甲的排盤規則無關,任何流派儘管排盤規則有差異,但基本盤都一樣,所以都要先確定這個基本盤。比如,具體在排盤流派方面,可能是使用轉盤布局或是使用飛盤布局,這都與定局無關。同時,因為基本盤的選定是其他神盤、天盤、人盤的數據推演基礎,所以也是所有奇門遁甲應用者首先需要面對的問題。
在本文(1)篇中先以一張“節氣用局圖”說明了定局的根本依據——節氣。比如,依據此圖表,若起局時間在冬至節氣範圍內(大雪以後、小寒之前),應該使用“冬至一七四”的口訣,即:冬至上元五天(六十個時辰),用陽遁一局;冬至中元五天,用陽遁七局;冬至下元五天,用陽遁四局。雖然圖中同樣是一至九的数字,但冬至到夏至之前,数字是指陽遁局數(圖中冬至~芒種的左半圈的所有数字作陽遁幾局來解);而夏至到冬至之前,数字指陰遁局數(圖中夏至~大雪的右半圈的所有数字作陰遁幾局來解)。例如,冬至之前的大雪下元(大雪節氣內最後五天)應該按照“大雪四七一”口訣而使用陰遁一局。
按理,這個圖表既然已經按節氣規定了用局,怎麼會有定局問題呢?這裏筆者就不扯無關的閑話了,直接說本質——這是因為古人對交節時間的使用精確度低於現代。在古代,除了極少數精於測算的星象學者、天文學家(比如朝廷欽天監)可以測算出比較準確的交節時刻,多數人只能依賴國家頒布的通行曆法來查到每一節氣的交節日,而非精確到交節時刻。就是說,他們說起節氣,是指一個日期,而非一個時刻。比如,今年冬至的交節時刻是公曆的12月21日(農曆為冬月初七,夏曆為戊子月戊戌日)18點零二分;那麼,古代多數不精於天文曆法的普通人,只能在曆書上查到是在冬月初七這天冬至,或者說戊子月戊戌日這天冬至。
既然對普通大眾來說,節氣的精確度是精確到“日”而非“時刻”,那麼上面的那張節氣用局圖表自其形成的時代起,可能就是按日來使用的,而非以交節時刻劃分;某個節氣的三元,是指從那個節氣交節的日(實際上等於從交節日的子時開始算)來算,五天換一局;而並非精確地從交節時刻算起、六十時辰換一局。這樣,按一元五天,每個節氣三元,全年二十四節氣來算,總共覆蓋了360天。這問題就來了,我們現代人都知道一個天文年(地球繞太陽的周期)準確的天數是大約365天零5小時48分46秒。每一個節氣平均下來是15.2184天,並不是正好十五天。
假如我們不管這個誤差,從某年冬至日(等於從該日的子時開始)開始按節氣用局圖表使用陽遁一局,五天換一個基本盤;因每個節氣實際不止15天,所以這期間節氣與用局的誤差累積在漸漸擴大。一直沿用到第二年大雪節氣下元五天用完,才歷經了360天;這時候,其實冬至節氣還沒有到來(時令還是在大雪節氣內),但你已經必須重新開始用“冬至一七四”的口訣了;試想,幾年下來的誤差累積,這個節氣用局圖還有意義嗎?與真實節氣的偏差已經太大了。
置閏法定局原理
“置閏法”是現存的奇門遁甲古籍上所載的主流定局法。其定局的思想是試圖通過一套機制同時解決兩個問題——
減少用局規則與真實節氣的偏差,引入校準機制,防止誤差過大。
同時兼顧到定局的便捷性,用一種簡便的規則,能讓應用者根據所處節氣、日期干支就能確定用局。
置閏法所引入的機制是這樣的:
只在冬至、夏至兩個節氣之前校準,其他節氣不校準。也就是說,其他節氣不管與真實節氣的偏差,只是連續使用節氣用局圖表,五天換一局,持續推進。例如,“立春八五二”用完后,不管真實雨水節氣到不到,直接開始用“雨水九六三”;或者,雨水節氣已經到了,但立春的下元局還沒有用夠五天,也不管,繼續用完立春下元局。
在冬至(或夏至)前,若節氣還沒有到來,如果誤差不足夠大,就不校準,繼續開始使用冬至(或夏至)的用局口訣。這種情況古稱“超神”。假如冬至日(或夏至日)的交節日與用局推進進度吻合,稱為“正授”。
在冬至或夏至前,如果發現誤差足夠大(超神超過九天),則“置入”一個虛擬的節氣三元,稱為“閏節氣”。好像這一年多出一個節氣,這個節氣的用局口訣與上一節氣完全一樣,也要用足十五天。例如,大雪下元局用完后,距離冬至日還有九天以上時,此時引入一個“閏大雪”的虛擬節氣,其三元的口訣與大雪三元一致,也是“四七一”,上元五天用陰遁四局、中元五天用陰遁七局、下元五天用陰遁一局。這十五天後,才開始用冬至“一七四”。這會導致一個副作用,就是後面節氣的用局推進進度反而落後於真實節氣,這種情況古稱“接氣”。因為只是一次性置入15天而臨時拖慢了用局推進速度,但節氣實際間隔大於15天的自然規律未變;所以,我們可以想見,接氣一段時期以後,用局推進進度會重新超過節氣,也就是重新變回“超神”的情況。
若冬至(或夏至)已到,而前一節氣的三元還沒有用完15天,則繼續用完前一節氣的局數。這種用局推進落後於真實節氣情況,顯然是經過上一次校準(置閏)所帶來的副作用(接氣)。所以,接氣的情況不進行校準。
置閏法不但引入了“校準”機制,還同時引入了“便捷化”機制。這個便捷化機制是與曆法(是指沿用自中華上古的干支歷、夏曆,並非指農曆、公曆)相結合的。上文講了“置閏”的原理,但如果不與曆法相配合的話,不同年份每天的用局與日期之間就會毫無規律可言,那樣在古代是極其不方便的。
那麼,置閏法怎樣將“校準”與“便捷”相結合呢?就是使得每一節氣的上元的起始日恰好符合干支曆法紀日的一個特定組合,稱為“符頭”。我們看一下六十甲子的表,表中每行是五個干支: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我們看到,六十甲子按十五個一組劃分,共分四組;“甲子”、“己卯”、“甲午”、“己酉”每個後面代領十四個元素,所以這四個稱為“符頭”(也叫“上元符頭”)。
置閏法規定:用局圖表的上元日的干支,必須符合這四個符頭之一。這種規定合理嗎?或者說,為什麼作為用局推進起點的冬至節氣的自然時間與符頭相關?這一合理性是存在的。在本文(2)篇中專門討論過節氣與干支曆法的關係——在大約三、四千年前的一個冬至日的子時,是古聖先賢制定的夏曆起點,甲子日甲子時。所以在原始根源上,冬至日確實既是符頭、又是“正授”之日。但因為曆法與節氣的誤差,後來的冬至日不一定是甲子日了,甚至都不是四個符頭之一了。
儘管如此,置閏法做這樣的規定后,在奇門遁甲的定局上,冬至上元的第一天曆法上必然是符頭日;當然,因為五天一元的固定關係,各個“奇門節氣”上元的第一天必然也是符頭。這裏用“奇門節氣”一詞表示與真實節氣的區別,也就是代表前文所說的用局推進的單位;甚至,為了校準,奇門還有“閏節氣”這種虛擬節氣的存在。所以,當使用置閏法定局時,需先查當前所屬節氣,但你要知道,所查的節氣不是指真實節氣,而是指“奇門節氣”,這一點切勿混淆;所以一般古代使用置閏法也還需要“奇門歷”的輔助。查到了所屬的“奇門節氣”,是屬於上、中、下哪一元就簡單了——直接根據當日的干支確定所屬:
甲子、甲午、己卯、己酉日開始的五天,用上元局
甲寅、甲申、己巳、己亥日開始的五天,用中元局
甲辰、甲戌、己丑、己未日開始的五天,用下元局
那麼,置閏法怎樣保證奇門節氣與符頭的對應關係?在校準時,以上元符頭為準。例如,在超神情況下,“奇門節氣”大雪下元用完后,必然迎來一個符頭日。這個日子是開始用冬至的三元,還是要置入“閏大雪”三元,取決於距離真實冬至節氣還差幾天,誤差是不是過大(“過大”是以超過九天為量化指標);若過大,則引入“閏大雪三元”,否則直接開始用冬至三元。
例如,2019年12月22日(丙子月癸巳日),儘管這一天是真實節氣的冬至,但在置閏法的奇門歷上,這天仍然是處於“大雪下元”最後一天,仍是大雪下元,繼續用陰遁一局。第二天12月23日(甲午日),才開始用“冬至上元”的陽遁一局,也就是說“奇門節氣”的冬至是12月23日而非22日。
那麼這種置閏法所用的“奇門歷”是怎麼編出來的?其實就是回溯到一個正授日,然後前後展開推演計算即可。正授日是指某一個冬至或夏至日,而那一天的日干支恰好是上元符頭。例如下圖,距離今年2020年最近的一個正授日是2017年夏至,這天是符頭己卯日。從那天開始按“夏至九三六”使用夏至上元陰遁九局,五天一換,按用局圖右半圈,持續推進180天,用完大雪下元的日子是12月17日(戊寅日)。而次日12月18日又趕上了符頭己卯日,但真實的冬至節氣卻在12月22日(癸未日)才會到來;所以置閏法在2017年12月18日(己卯日)開始用冬至上元陽一局,比真實冬至節氣早了四天,稱為“超神四天”。
接着上圖,從2017年12月18日冬至起,經過360天,將用局圖循環完一輪,到了2018年12月12日,這是用大雪下元的最後一天。次日,12月13日(己卯符頭),該重新用冬至上元嗎?不能,因為2018年12月22日才是真實冬至,超神已經達到九天了,滿足了置閏條件!這時,從12月13日開始,置入虛擬節氣〖閏大雪〗,這一虛擬節氣同大雪用局口訣,也是“四七一”,即陰遁四局用五天(閏大雪上元)、陰遁七局用五天(閏大雪中元)、陰遁一局用五天(閏大雪下元)。這樣用局,到了2018年12月28日,才開始用冬至上元。此時,已經落後真實冬至節氣六天了,於是,因為“置閏”的副作用,使得原來的“超神九天”,變成了“接氣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