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跳槽狂人的辛酸史
堅守答應的高尚之美
時間:2013-04-10 作者:admin 編輯:小故事
光緒三年(1877年)6月有一戶從外省逃荒的萬姓人家,在湖北恩施市與建始縣接壤處有個叫大沙河的老渡口被當地崔姓等世居的鄉鄰寬容接納了,並受其救濟之恩,得以拓荒拓土,安家落戶。
自幼深諳水性的萬作柱,見家門前絕壁峽谷中的這個渡口全靠幾隻小划子擺渡,不時有村民落水身亡,便與妻子商議后,賣掉兩頭肥豬,製作了一隻能載10人的大木船,往後為當地人義渡,分文不收。以感恩這裏的村民,並答應,只要萬姓人家香火不停就永遠做下去。
若干年後,當地一位鄉紳念萬作柱經年義渡,敷口不易,在渡口旁撥付他6畝義田,利便他就近勞作,並免其田賦。130多年已往了,有些江河都改道了,萬家人擺渡的渡口也幾回移位,可萬家人堅守的答應卻一代一代地繼續着。
新中國確立后,渡船連同6畝義田,被併入了人民公社,擺渡的事就由生產隊給記工分了,萬家人的答應才中止了。
1983年,大沙河村的土地承包到戶謀划,記工分的時代竣事了,可大沙河依然橫亘在河兩岸的村民中央。但民間的“義田”國家收了回去,這時又是萬家人接過了渡船,老艄公的小兒子萬術榮向村民辭去小組長,來到渡口拿起了竹篙。享受其便利的村民們聚在一起合計,決議在渡口旁再分出一塊近6畝的田,交由萬術榮就近耕作,也算是對他的抵償。
萬術榮接過竹篙的那一天,大沙河仍然鎮靜如昔,沒有敲鑼打鼓,也沒有焚香祭祖的儀式,
沒人記得一個準確的日子。村民們往渡口旁一站,長長地喊一聲:“老萬,過河——”萬術榮便拿起竹篙往岸邊一撐,船便滑向河中央……百發百中的“靶嚮應聘”
就這樣,萬家由祖輩到子孫就一輩輩地載着村民,在河的兩岸搖搖晃擺,來往複去。
28年又已往了,萬家人還在堅守着自己的答應。許下答應容易,難的是一直堅守。當通俗的答應能一直堅守着,就是一種大美,大到了高尚道德的層面,大到了高拔靈魂的深處。
北京王府井臨街的一個寸土寸金的鋪面,一個老人堅守着修鋼筆,出租自己的鋪面月收入上萬元,可他自己修鋼筆有時還掙不到兩千元,但他就要堅守着自己的答應,我只求“謀划我自己”就行了。一小我私人醒目啥有時比一小我私人多幾個錢主要。
萬家的第三代子孫就是放棄了在外打工每月2000多元的收入,當起了現代的“艄公”,順便打理河畔那6畝薄地,年收入不足在外倆月打工的錢,可萬家就是要祖輩地把答應堅守下去。萬家人對祖輩答應的堅守源自心裏最單純的感恩,這是我們這個民族最真相文化的體現。在現實生涯之中,一小我私人能依賴個性的篤定內化為自我的認同,外化為現實的行動,天長日久則有無限的氣力綿綿不停,最終獲得人生的絢爛。
泰坦尼克號即將淹沒之際,音樂家們仍在執著地演奏着,牧師們也繼續為信徒做着祈禱,直到被風浪席捲而去的那一刻,這生擲中的堅守觀眾無不因之動容。不為名利,不為誘惑,只為心裏中的那份秉持,雙肩上的那份責任,這就是堅守之美的深沉偉力。
細細回憶,那些觸痛我們心裏的人,大多是些通俗的人做出的通俗的事兒,當這些通俗的事經由恆久的堅守就成高尚的美德。成了能震撼我們靈魂的氣力了。每一句答應的真情都是一顆珍珠的話,那麼每小我私人一生恪守的答應就是一條金線,用答應把愛心穿起來,這就是一條稀世至寶的無價項鏈了。
倒霉的婚車